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二 )


文章插图

蒲松龄的一生,可以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概括:“哥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赴试的路上。”可以说,在科考路上,蒲松龄从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慢慢变成了打不死的老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受知山东学政施闰章。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21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
清康熙二年(1663年),24的蒲松龄再应乡试,结果仍是未中。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秋,32岁的蒲松龄,第三次应乡试未中。三年后(1675年),已经是4个孩子的父亲的蒲松龄,再应乡试,仍未中。
期间,为了谋生,蒲松龄开始坐馆当塾师,并开始创作他的狐鬼系列小说,并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其年,蒲松龄40岁。
越考越糊涂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文章插图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年已48岁的蒲松龄再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所谓“越幅”,就是科举考试时违规。科举考生所答试卷,有一定格式:卷面有红线画出的横直格,每页的行数及每行的字数均有规定,如超越行、格随意书写者即为越幅。越幅的人如果严重越幅,将会被视为作弊,要么不准参加乡试,要么人头落地,受到的刑罚十分严酷。蒲松龄的“越幅”被黜(不予录取),所受的处罚算是很轻的了。
也许是年龄大了,有些糊涂之故,三年后(1688年),51岁的蒲松龄再应乡试时,又因再次犯规与中举无缘。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57岁的蒲松龄率众弟子一同赴省城应乡试,结果是,全军覆没。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春,年已63岁的蒲松龄即赴济南,滞留数月,一心备考,但是,在当年秋天的乡试中,再次被现实挫伤。
72岁的“岁贡生”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看看他后来官居何职,换成别人也会疯!
文章插图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蒲松龄不顾72岁的高龄,为了理想做最后一搏,赴青州考贡,山东学政黄叔琳为其精神所感动,拔为岁贡生。
所谓岁贡生,与现代意义上的“保送生”相类。贡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两朝秀才(又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明清两代的贡生,按选择途径,各有不同的称呼: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什么是“岁贡”?明清时,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这称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
所以,蒲松龄从19岁开始应考,到了72岁才成为一名国子监的保送生,这样的科举之路是足够坎坷的了,可是,蒲松龄却能坚持半个世纪而不悔,就连蒲松龄这样的文学大家都不知“悔悟”,足见科举一途对古代读书人的毒害有多深?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