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海婴:顶着父亲的光环,虽然鲁迅之子的头衔很重,但他担得起( 三 )


既然左右为难,那何不按自己的选择过一生?洞悉世事后的周海婴终于看清自己心意,决定放弃世俗的期望,不然,将会忧郁挨过漫漫余生。
周海婴才26岁,他可以成为任何他想成为的人。他决定:我要拥抱自由,继续为无线电倾注心血,为自己的生命当家作主。
周海婴把心中的想法诚实地说与母亲听,许广平满面春风地点点头,诧异之余,他小心翼翼地问:“父亲同意吗?”
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海婴:顶着父亲的光环,虽然鲁迅之子的头衔很重,但他担得起
文章插图

知子莫若母,许广平打开放在不远处的手稿《死》,没想到父母之心为计深远,这份文稿是父亲临别时给他准备好的人生箴言。
周海婴顺势打开《死》,醒目地看到父亲曾叮嘱他,长大后不用顾忌太多,能寻点小事情过活便可,万不能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看完遗言,周海婴泪流满面,父亲发自肺腑的希冀让他不再惧怕外界的任何流言,他下定决心——专心从事无线电。
1960年,周海婴进入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孜孜不倦,奋勇拼搏,经过多年努力,成为无线电专家。
工作之余,周海婴会带着自己的相机外出摄影,这是他9岁时发现的另一个爱好。
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海婴:顶着父亲的光环,虽然鲁迅之子的头衔很重,但他担得起
文章插图

周海婴一生拍摄了2万多幅作品,题材广泛,涉及老上海、老北京时期的风土人情,香港和东北地区革命解放时的历史旧照……
他的摄影作品在各地影展展出,不仅得到业界认可,也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材料和时代印象。
躬身入局,挺膺负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迅著作陆续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书籍稿费全由许广平支配。1952年,周海婴与母亲一道致信给社长,表示愿将鲁迅稿费无偿赠与国家。
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认为兹事体大,不好擅自定夺,他先后两次向周恩来汇报情况,经商议,最终决定:将资金以“鲁迅稿酬”的名义在银行立户存储,周海婴和许广平可备不时之需,随时支取。
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海婴:顶着父亲的光环,虽然鲁迅之子的头衔很重,但他担得起
文章插图

1957年,稿费累计达到30多万元,出版社再度联系许广平母子商议这笔款项。1958年2月20日,许广平、周海婴再度写信表明,愿意将所有稿酬赠与国家,无需寄存在出版社。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停止为鲁迅著作计算稿酬,之前累计的所有资金(计340197.11元)中,30万元设为“鲁迅文学基金”,剩下4万余元充当利润,上缴国库。
1968年,许广平因心脏病骤然离世,为秉承鲁迅遗志,将丈夫留下的遗稿、书信,甚至鲁迅生前在北京买来的房子,悉数捐给国家,未留任何凭证,给孩子留下的不过是区区3000元稿费。
有时候,无私会成为更残忍的自私,许广平过世时正好处于国家动荡时期,那时周海婴与妻子两人的工资,加起来是每月124元,只够全家六口人温饱,还得顺带负责老保姆张妈的生活起居,入不敷出。
人民文学出版社$周海婴:顶着父亲的光环,虽然鲁迅之子的头衔很重,但他担得起
文章插图

更为致命的是,周海婴身患心包炎和肝炎各种顽疾,医疗费和药物费无法避免,物价上涨让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几经考量,只能在父亲稿费上动心思。
1981年3月下旬,周海婴写信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求结算历年来鲁迅书籍的版税和稿费,对此,出版社提出异议:“当年不是明确表示全部捐献给国家吗?”
对此,他态度坚决,强调当时是在“特殊”时期做出的决策,三番五次拒绝稿酬是为配合十年风波,缺乏主观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