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在春晚《只此青绿》中,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二 )


《千里江山图》局部(五)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马季戈曾撰文指出:《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 , 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 , 敷色夸张 , 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 被称为“青绿山水” 。 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 , 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 。 纵观宋代画坛 , 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 , 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 , 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 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 , 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 , 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 此图用笔精当 , 一点一画均无败笔 。 人物虽细小如豆 , 却动态鲜明 。 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 , 渔舟游船荡曳其间 , 使画面平添动感 。 综观全幅 , 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 , 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 。 在用色上 , 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 , 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 , 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 , 色彩或浑厚 , 或轻盈 , 间以赭色为衬 , 使画面层次分明 , 色如宝石 , 光彩夺目 。 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 , 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 自可独步千载 , 殆众星之孤月耳 。 ”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
除了画作本身杰出的艺术价值 , 画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身世 , 也为此画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
气势|在春晚《只此青绿》中,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文章图片

北宋蔡京題跋《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完成后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 , 他在上面的题跋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 , 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 。 卷后蔡京题跋云:“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 希孟年十八岁 , 昔在画学为生徒 , 召入禁中文书库 , 数以画献 , 未甚工 。 上知其性可教 , 遂诲谕之 , 亲授其法 , 不逾半岁 , 乃以此图进 。 上嘉之 , 因以赐臣京 , 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 ”
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中所述 , 《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 。 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 。 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荦的 《论画绝句》 中才提出希孟姓 “ 王”。宋诗说: “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 附注云: “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 ”
杨新同时表示 , “宋荦是在梁清标家里看到这一卷 《千里江山图》而写下上面的诗句和附注的 。但梁氏、 宋氏去北宋已六百余年 , 从何得知希孟姓王, 又何知‘未几死 , 年二十余’ , 因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第三条有关希孟的生平资料 , 这里暂从梁、 宋说法 。 ”
对于王希孟生平事迹的记录仅有只言片语 。 根据以上几则纪录人们依稀可以推测 , 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 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 , 初未甚工 , 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 , 后召入禁中文书库 , 曾奉事徽宗左右 , 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 , 于是亲授其法 。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 , 艺精进 , 画遂超越矩度 。 工山水 , 作品罕见 。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 , 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 , 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 , 时年仅十八岁 , 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 , 不久英年早逝 。
对于王希孟的去世 , 现在流传的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 , 徽宗大怒 , 遂赐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