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 )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然而刚刚走出房门,苏轼就发现了自己的孤独。因为他走到室外才忽然感觉到,竟没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一起分享这美丽的月夜,没有谁能和他促膝长谈。其实,孤独成为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常态。

在凉冷的夜气里,这也许忽然又平添了几许寂寞、感伤和忧郁。他漫无目的地在月夜下徘徊,他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他前方不远处正是承天寺,他突然记起来承天寺里还有一位与他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好友张怀民。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张怀民是苏轼在黄州期间遇到的一个朋友,一个值得交心的人,张怀民也是因为被贬谪而来到黄州的。

苏轼与张怀民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身份的认同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亲近感,让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于是,苏轼在这个月夜,就来到了承天寺去寻找这位朋友,哪怕夜色已深,对于知心好友而言,深夜的打扰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当,就更谈不上对好友的冒犯了。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让苏轼感到高兴的是,当他到达承天寺之后,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两个人开始了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的散步。苏轼与张怀民有着相似的境遇,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着感同身受的一面。这两句似乎是叙事,实际上点出了张怀民与苏轼一样夜不能寐的心境。

本文题为“记承天寺夜游”,实际上也不过是写了在月下的庭院里的一次漫步而已。虽然仅仅是一次漫步,但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苏轼和张怀民来说,他们内心充满了同样复杂的情感:欣喜与忧伤、失意与悲凉、愤懑与忧虑。

对于这两位有着相同命运的人来说,他们在深夜会晤,一定会有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一定会论及很多事情。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但苏轼在这篇八十余字的文章中,对他们的长谈只字未提,他只是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当晚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千言万语都抵不上夜色的温柔与月光的美好,所有的一切话语都融入这清冷的月色之中了。

苏轼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如水、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承天寺夜景:清朗的月光洒在承天寺院落的地面上,地面上的月光白茫茫一片,就像积水一样美轮美奂,更妙的是,这水中还有水草漂浮在动荡,这是如梦如幻的动态描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夜晚还有一丝的微风。

而当苏轼再次细细观看月光中的水草漂浮时,他才恍然大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根本不是水草浮萍,也不是空潭积水,而是像水一样的月光,以及倒影在月光中的竹影和柏树的影子。

月光&苏轼用一篇游记告诉人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章插图
苏轼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以精当、新颖的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静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夜游者闲适的心境。

月光笼罩下的承天寺庭院,犹如一潭清澄的积水,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中投下的影子好像这清澄的积水中纵横生长着的一些水草浮萍。苏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澄净透明,充满了光与影的和谐、动与静的和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