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狙击手》: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二 )


过往以战争为背景的国产大银幕电影 , 狙击场面和桥段并不鲜见 。 《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片中都有涉及 , 但基本上都是作为战争场面和全片发展的一处“点缀” 。 《狙击手》则全片锚定狙击一项 , 在精心设置的战术回合中 , 既有我方战士的成长 , 也有敌酋的性格刻画 , 由此成就了国产狙击类型战争片的“第一作” 。
战争片 , 对于见惯了大阵仗的张艺谋而言 , 可谓驾轻就熟 。 在《金陵十三钗》的前半个小时 , 就反映了中国军人在断壁残垣间灵活转进 , 狙杀日寇的场面 。 巧的是 , 在那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 , 助理导演正是他的女儿张末 。 此次《狙击手》父女联袂执导 , 张艺谋执导我方 , 张末则负责敌方和英语部分 , 两个战场并行拍摄 , 倒是珠联璧合 。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导演 , 张艺谋自然谙熟观众心理 , 他非常懂得在一场战斗中制造高潮 , 击中观众的泪点 。 《金陵十三钗》中 , 中国军人“叠罗汉”似的排成纵队炸敌坦克的桥段固然壮烈 , 却不合战场逻辑 , 反有“送人头”之嫌 。 在《狙击手》中 , 他显然克制了这种艺术冲动 , 在战斗交手的刻画上 , 基本做到了写实——狙击作战本身就带有冷兵器时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武侠色彩 , 中近距离的举枪互射 , 像极了功夫高手投掷暗器时的见招拆招 。 把狙击对决本身拍好 , 让子弹拖曳的弹道遵循物理规律 , 就足以令观众屏气凝神 , 不乏紧张刺激 。 过分渲染 , 拍成“飞刀门”似的诡异曲线、砍瓜切菜 , 既是对战场事实的不尊重 , 亦是面对此类“重大历史题材”的不虔敬 。
狙击手|《狙击手》: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文章图片

刘奕铁 饰 亮亮
狙击作战的精髓 , 在一个“换”字上 。 发现小股敌人 , 狙击手的第一枪往往并不致命 , 而是打在其中一人的非要害部位 , 令其丧失运动能力 , 只能倒地求援 , 余者断不会置受伤的战友于不顾 , 如此“围点打援”最大量地杀伤敌人 。 《狙击手》中 , “五连”在出发前便领受了“活要见人 , 死要见尸”的死命令 , 而受伤的侦察员亮亮 , 更是“五班”年轻战士大永的同学乡党 。 死命令和真情感交杂一起 , 最是考验人物的成长 。 而集“五班”之牺牲 , “换”回一条生命 , “换”回干系战局成败的情报 , 既展现了战场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 也不违战争本身的残酷与严肃 。
片中敌方为了让受伤的我方侦察员显示出生命迹象 , 继而拖住我方战士继续救援 , 哄骗无知闯入战场的朝鲜孩子给他注入一针强心针 。 而在重伤极寒之下 , 同样是为了“唤醒”这名垂危的侦察员 , 我方士兵接力吼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 , 张艺谋曾将曲调高亢激昂的《歌唱祖国》 , 用童声清唱的形式做柔化处理 , 反收震撼人心的奇效 。 片中这首“雄赳赳、气昂昂……”打破了跨过鸭绿江的惯见背景板 , 再次烘托出文本“不抛弃、不放弃”的立意 。
狙击手|《狙击手》: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文章图片

陈永胜 饰 大永
细数张艺谋的导演履历 , 起用新人演员甚至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如魏敏芝 , 都曾在电影表达中取得奇效 。 由于时隔久远 , 人们往往忘记了他本人当年曾凭借在《老井》中的出色表演 , 成为中国内地首位A级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 , 同时也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 此番《狙击手》中除了张译、章宇 , 原籍美国的演员曹操外 , 张艺谋再次启用清一色新人演员 , 其中陈永胜作为“五班”神枪的传人 , 非常出色地演绎了一位文化素质较高却爱哭鼻子的战士大永 , 在战场上的迅速成长 , 并最终完成了全歼敌小队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