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春晚小品的不好笑,是网络梗带来的“悲哀”( 三 )



赵本山、宋丹丹等喜剧老将的隐退让观众直呼可惜 ,
在没有人能满足他们喜剧预期时 ,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网络 。
在网络上 , 素人也能掀起一场喜剧的狂欢 , 搞怪、吐槽类的段子层出不穷 ,
春晚的影响力不再像之前那样大 。
网络普及后 , 流行语也就有了土壤 ,
从“我晕”到“神马都是浮云” , 每隔一段时间年轻人都会乐此不疲地在网上造梗 。



也许是为了迎合年轻人 , 小品的创作团队开始将网络上的流行语加入台词 ,
冯巩在《我就这么个人》中用一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既准确表达了感情又玩了把梗 ,
小品的影响力依旧不减 。



这个阶段蔡明接棒宋丹丹以毒舌女王的人设大获成功 ,
潘长江、冯巩、郭冬临等喜剧演员靠鲜明的个人特色演好了一个又一个作品 。
小品与网络梗齐头并进的时期中 , 网络梗给小品带去了新鲜感 ,
又没有打乱小品本身的节奏 ,
喜剧演员们平衡好了“老活”和“新活” , 依旧将小品维持在中等以上的水平线上 。



三、小品追赶网梗的阶段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观众们提起小品时的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与欣赏 ,
取而代之的是惋惜和吐槽 ,
“越来越不好看了”、“很无聊”等评价出现在小品的评论区 。
越来越多的喜剧演员消失在春晚上 ,
巩汉林离开了春晚 , 理由是“如果没有好的作品 , 不如不上 。 ”



小沈阳宁肯参加演技类综艺也不愿再碰小品 , 因为“小品现在都是喜头悲尾” 。
与小品的卑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的鼎盛 ,
搞笑短视频让人们随时随地能看到新鲜可乐的事物 ,
春晚小品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 。



与此同时 , 网络造梗的速度也在加快 , 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新词出现 ,
这些词或是恶搞或是吐槽 , 都有满满的喜剧意味 。
但当这些网络梗出现在小品演员的台词中时 , 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幽默 , 而是尴尬 。
这是因为网络梗具有时效性 , 新梗往往不过三五天就会过时 ,
而春晚小品作为年末的节目再使用网络梗完全失去了玩梗的时机和效果 。



当老戏骨张凯丽在小品中吐槽年轻人“单身是狗”时 ,
大多数观众都提出了批评 。
这句台词看似利用了“单身狗”这个网络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