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2022中国医药研发:“博士”成标配,资本更着急( 三 )


首创证券调研显示 , A股170家样本上市药企的的研发费用由2017年的214.6亿元增值2020年的440.6亿元 。 2020年 , 研发总支出达到5亿元以上的上市药企达到33家 , 10亿元以上者8家 。

数据来源:万德数据
今后要比“真创新”了 , 前述药企人员表示:“目前企业愿意投入在研发上的精力和金钱都比较多 。 ”
科研的主体 , 除了资本支持下的企业之外 , 其实还有科研机构 。 数据显示 , 2008年至2018年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资助的研究项目总计多达84578项 , 资助金额超过390亿元 。 “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或基金的设立 , 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后盾 。
体制内高校、研究所成为归国或本土研究者“落脚”的另一个选项 。 健识局了解到 , 目前生物类专业的博士在市场上稀缺 , 部分原因在于大量人才都流向了学术界 。 一方面在于稳定;另一方面 , 研究方向和课题也不会受企业发展战略的限制 , “能够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
博士生小刘笑称 , 身边博士朋友的首选项大多都是高校 。 “但当大家发现高校没那么好进之后 , 也会转向企业 。 ”
在学术界站稳脚跟后再转向工业界 , 成为生物医药科研人员青睐的一条发展路径 。
【hr|2022中国医药研发:“博士”成标配,资本更着急】这一点在前沿的生物科技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 在天津一所高校从事基因编辑研究的工作者对健识局表示:“科学家自主创业”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基因治疗公司的主流选项 。 如北大魏文胜的博雅基因、上海科大陈佳的正序生物等 。 他自己也准备在合适时机成立自己的公司 , 吸收风投资本 , 把专利转化为临床药物 。
靠国家科研实力支撑起基础研究 , 资本助力推向产业化 , 这似乎是平衡研发周期和风口周期的好办法 。
这股风潮 , 也值得如今还在苦苦从事基础研究的创新药企思考 。
文 | 古月
运营 |
每天两篇深度稿件 , 解码医药健康
#创新药企##医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