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我在岛屿读书》:「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上限」( 三 )


这是一个冷峻而真实的结论 。
这也是一个为什么很多文化节目 , 没有翻过去的一座山 。
但是 , 《我在岛屿读书》翻过去了 , 在「一破一立」之间 , 翻过去了 。
一破 , 是破原有文化节目「严肃」的调性 。 其实 ,

最通透的文化 , 应该是自己放低 , 别人把你高看;而现实往往相反 , 自己把自己抬得太高 , 大众便无法平视 。

《我在岛屿读书》 , 就把自己的位置 , 放得很低 。 没有自诩大家 , 没有正襟危坐 , 没有树立权威 , 而是言如常人、思若智者 。
它舍弃了几乎所有的综艺化元素 , 恰如主创所言——
【我在岛屿读书|《我在岛屿读书》:「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上限」】策划的时候去综艺化 , 「不设固定环节、不做任务挑战」;
拍摄的时候去综艺化 , 「我们在小岛上的拍摄过程中给予了嘉宾拍与不拍的分寸感 。 『打开』的时候就好好看书中的世界 , 『合上』的时候就继续生活」;
剪辑的时候去综艺化 , 「不消费作家名气 , 舍弃综艺化剪辑 。 追求一种自然写实的剪辑风格」 。 相反 , 它的后期 , 包括剪辑、包括特效、包括花字 , 都是以助于文学性的表达为出发点的 , 成为人们理解文学更多的信息增量 。

恰恰足够自然 , 所以它让这些本身就是「内容」的文人们 , 最有魅力的语言和思考得以自然涌现出来 , 岛屿的空间与读书的行为 , 两相叠加 , 自成一派 。
一立 , 是立文化节目没有的「浪漫」调性 。
读书 , 是天下第一浪漫之事 , 是《我在岛屿读书》建构给观众的体验 。
浪漫的镜头 , 浪漫的场景 , 浪漫的语言 , 浪漫的人 , 浪漫的事 。
他们会在雨幕下烤串 , 在篝火中读书 , 在悬崖边观影;
他们会说出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编导能够写出来最美妙的「台本」 。

就像西川谈论到民歌 , 他这么说——
「那不是人的嗓子在唱 , 是石头的嗓子 , 是树的嗓子;不是一个人在唱 , 是一个世界在唱」 。
所以 , 极尽的真实复合上极尽的浪漫 , 成为了一个不是综艺的综艺、超越当下的综艺 。
第五层
理想层:一种向往的生活
网友:「面朝大海 , 背枕好书 , 可爱又自私的狗 , 幽默智慧的人 , 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吧」 。

这个岛屿书屋 , 被余华取名为「分界书屋」 。
余华说 , 「把你的生活分出两部分来 , 一部分是你的物质生活 , 一部分是你的精神生活 。 分界就是你把一个事物可以分开来看 , 你可以从多角度看」;
苏童说 , 「你从琐事中走出来 , 走进这个书屋 , 就是一种分界的姿态」 。
是的 , 读书是一种分界 , 书屋是一种分界 。 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 , 读书是一种奢侈 , 而在海岛上读书是一种更大的奢侈 ,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 但是 , 如果在你一生中 , 分界到这里的你 , 能够多一些时间 , 多一些空间 , 「你老了不会后悔的 , 因为你的记忆比别人多 , 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比别人丰富一点 , 甚至可能深刻一点、复杂一点」 , 苏童说 。
而这 , 道出了人们向往的生活 , 不只是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 , 更是有极大丰富的精神生活 。 而精神生活的丰富 , 才会让慢生活变得有意义 。 如果没有精神生活 , 慢生活反而是空洞的、乏味的、无趣的;而如果有精神生活 , 慢生活才是宽广的、宏大的、充实的 。
所以 , 《我在岛屿读书》 , 看似只有一个小岛 , 却又是一个穿梭古今中外的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