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去年创作的作品。”顺着宋兆峰手指的方向,人们的目光投向位于工作台上的葫芦烙画《我为冬奥》。这是一个上重下轻的八宝葫芦,高30厘米,宽23厘米,龙头保留完整。烙画主体,一位脚踏滑雪板,身穿滑雪服的运动员抬起手臂,阳光从左后方穿过滑板和纷飞的雪花投射而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滑雪运动腾空而起的速度与激情;北京两字的大写拼音字母,悬浮在主体人物两侧,“冬”字顺着滑板底端流淌而出,似是滑雪留下的轨迹,2022的时间数字镶嵌在底部,凸显冬奥主题。
“这件作品创作历时三个月,整个创作过程,构思花费的时间最多。”2021年8月,随着冬奥的脚步越来越近,宋兆峰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记录这一冰雪盛事。创作期间,因画面缺少神韵,多次推翻重来。天气转冷后,宋兆峰数次到涞源七山滑雪场采风,现场观看运动员滑雪场景,终于抓住了最美一瞬。11月初打稿,经过半个月创作,作品在当月中旬完成。
“可是,成品却越看越别扭。”原来,画面中运动员的面部是清晰的,可宋兆峰觉得,在山峰上一跃而起的运动员速度很快,根本看不清面部。于是,他又拿起烙画笔,对面部进行了模糊处理,这才将作品拍照发在了烙画微信群,立即引来众多好友点赞。
“宋老师的这件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技法和内容的时代性、原创性和文化性。”前来参观的葫芦烙画爱好者、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晓红说,这是宋兆峰与大多数葫芦烙画创作者临摹、复制经典画面的不同之处。
【 葫芦#精彩冬奥·激情共享|葫芦烙画:小葫芦描绘大乾坤】“对于创作,我拒绝一成不变,更喜欢不断突破、创新。”宋兆峰是画水粉画出身,后来研习国画,平时还喜欢看电影,琢磨其中的舞台设计和光影运用。2008年潜心葫芦烙画创作后,一直在继承传统技法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的葫芦烙画侧重于勾线,而他更突出画面和光影融合,这样的画面有浓淡、渐变,越看越有味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氏烙画技法”。(河北日报采访人员李连成)
- 团结!巴赫:冬奥会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相遇
- 石玉萍|张家口非遗传承人用麦秸画致敬冬奥会
- |武威雷台汉文化博物馆 线上线下迎冬奥贺新春
- 苏轼墨迹合集@苏东坡的11封信,字字精彩,没有一定修养很难看懂
- 哥斯达黎加&外国人看冬奥|跨越国界的爱!哥斯达黎加也有了“墩墩粉”
- 小朋友#橡皮墩、橘子墩、五谷墩,温岭小萌娃手工制作创意冰墩墩为北京冬奥会加油
- 背包!中国式浪漫又被挖出来了!冬奥礼包里,藏着美到哭的细节......
- 北京冬奥会|买不到“冰墩墩”?这位博士自己捏了一个
- |北京冬奥开幕式二十四节气短片震撼世界,节气的内涵你了解多少?
- 李夏青|李夏青美术作品欣赏—“迎新春 庆冬奥”金融美术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