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从“喜剧之王”到“离开”春晚舞台,陈佩斯到底经历了什么?( 二 )


《牧马人》上映便大火 , 朱时茂也成了一代人的男神 。 由此 , 朱时茂于1983年被调入了八一制片厂 。
朱时茂虽然比陈佩斯出名早 , 但是陈佩斯进八一制片厂的时间却比朱时茂早好几年 。
当时 , 陈佩斯和朱时茂都住在八一厂的招待所里 , 这个招待所只有一部民用电话 。 因为打电话的人多 , 就经常需要排号 , 而陈佩斯和朱时茂也因为这个机缘 , 在等电话的时候就聊了起来 。

一来二去 , 两个人就熟悉起来 , 性格脾气挺相投 , 就会私下偷偷出去搭伙走穴赚个外块 , 成了好朋友 。 就这样 , 二位喜剧大师”正式结缘“ 。
两人经常会编排一些小短剧(那时候还没有”小品“的叫法)进行演出 , 而且效果还特别的好 。 这给两人的创作增加了不少的信心 。
当时的春晚导演黄一鹤跟陈强的关系挺好 。 自然也知道已经小有名气的陈佩斯 。
所以 , 黄一鹤就邀约陈佩斯参加1984年的春晚 , 于是 , 《吃面条》这个小短剧作品就诞生了 。 彩排阶段的效果异常的成功 , 往往观众笑的前俯后仰 。
但那个时候的文化背景还是相对比较保守 , 对喜剧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 所以 , 总感觉这种作品上不了台面 , 如同现在的《二人转》似得的 , 只适合在民间演出 , 不适合拿到正式的舞台上 。 更别说是全国性的春节晚会这样的舞台了 。
所以 , 造成了《吃面条》到底要不要上春晚的舞台 , 一直没有人敢拍板 。

直到大年三十的下午还是犹豫不决 , 最后哪一刻 , 黄一鹤导演说:“这个节目上 , 出了事情我来负责” 。
就这样 , 在临近直播的时候才确定下来 , 但这类作品 , 之前没有人见过 , 所以都搞不清楚属于什么类型的作品?
陈佩斯解释到:“这属于小短剧 , 形式可以叫‘小品’ 。 ”自从这之后 , 中国春晚舞台便出现了“小品”类型的概念 。
结果就不用说了 , 那晚的春晚 , 可以说 , 真正让国人品尝了“小品”的魅力 , 领略了陈佩斯、朱时茂这对黄金组合的喜剧效果 。
那一晚 , 他们火爆全国 , 开启了二位“喜剧之王”的道路 。

随后的《羊肉串》、《胡椒面》、《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主角与配角》、《大变活人》等 , 为春晚舞台及全国百姓奉献了11部爆笑作品 , 彻底让他们成为百姓心中的“小品王” , 成为每年春晚大餐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

03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之后 , 陈佩斯再也没有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 。
文化理念的不同 , 造成了陈佩斯在创作与表演上极为不舒服 。
早在1988年表演《狗娃与黑妞》的时候 , 陈佩斯就和春晚的导演说过要求单机拍摄 , 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段 , 这样小品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喜剧效果会更好 , 结果没人听 。
后来到了《警察与小偷》 , 他们又提出这样的要求 , 其实那时已经有电视墙了 , 单机拍摄营造的气氛更好 , 结果还是被他们删去前面特别精彩的一段过场戏 。 迎来了观众看到的不满意 , 连陈佩斯自己也不满意 。 这样的做法 , 让陈佩斯的原始作品缩减了50% , 在质量与效果上大打折扣 。
而且 , 每次提出更好的意见的时候总是遭到拒绝 , 时间久了 , 矛盾就变成针锋相对了 。 感情和理念方面与春晚越来越远 。 ”最终 , 陈佩斯选择了离开 。

双方的“分手”只是因为对艺术表现的理念不同 , 并不影响双方做“朋友” 。 但更让陈佩斯“伤心”的是他们的作品被制作成VCD在市场上售卖 。 而这个事情竟然是央视旗下的公司所作所为 。 最终 , 对方以公开声明道歉化解了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