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头|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三 )


大千世界里人物如蚁 , 虽细小如豆 , 神情、身份、动作都清晰可辨 , 或生息劳作、或对坐饮茶、或打扫庭院、或坐船出游 , 每一个人物都隐藏在山水中的每一个角落里 。
来头|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这个18岁的少年是如此心细如发 。
细看技法 , 更是皴法、“三远”构图意境全部都有 。
皴法是山水画的核心技法 , 用来表现山石的脉络肌理和明暗变化 。 历代无数画家都以创造皴法为荣 , 像黄公望就迷恋皴法炫技 。
王希孟的画作 , 山头山峰一种皴法 , 山崖山坡一种皴法 , 山尾山脚又一种皴法 。 然而 , 他并不在意这些痕迹 , 他不屑一顾地绘上了重彩 , 他在乎的是整幅作品层次的渲染 , 颜色的明亮 。
来头|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每一座山 , 在画中都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 。 站在山脚之下 , 仰望高山 , 大山之雄伟 , 这是他的“高远” 。 来到山前 , 看到山后隐秘的房屋茅舍、郁郁葱葱的树林 , 若隐若现 , 这是他的“深远” 。 登顶之后 , 眺望远方 , 江面开阔 , 群山连绵 , 这是他的“平远” 。
这样的意境 , 对一个18岁的少年来说如同奇迹 , 这本应该是一个走过万里河山的老画师才能有的功力 。
“人在十八岁年纪 , 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 , 一点不乱 。 不枝蔓 , 不繁杂 , 通篇贵气 , 清秀逼人 。 ” 这是著名画家陈丹青对他的评价 。
来头|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如果再从头到尾细品这幅长卷 , 你会发现这位18岁少年不乏技巧 , 不乏努力 , 这幅作品不愧为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扛鼎之作 。
全卷首尾呼应 , 虽是画作 , 却有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 人在画中游 , 且行且欣赏 , 有时翻山越岭 , 有时弃岸登舟 , 时而轻快、时而闲暇 。
来头|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每段独立的山水都成景致 , 但要想通往下一段行程 , 就要走过一座座桥 , 亭桥、石桥、跨江大桥……突然 , 眼前一段江水拦住了去路 , 无路可走 , 那就招呼远处的渔夫搭个便船 。 水上飘荡时 , 不忘欣赏江面美景:水面腾起薄雾 , 山峦倒出残影 。
上岸后 , 你会遇到各色行人 , 饱览了各种山色 。 终于 , 你到达了最高峰的脚下 , 抬头仰望高山之巅直插云霄 ,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 , 不禁感叹:山之高大 , 人之渺小 。
来头|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北宋山水画喜欢用山水经营位置 , 来彰显君臣尊卑的关系 。 在宋徽宗眼中看到的是主峰雄伟高大 , 侧峰若隐若现 , 众星拱月、唯我独尊 。
可在一个18岁少年的心中却是天不怕、地不怕 , 征服高山 , 勇往无前 , 自我为中心的那份傲气 。
山路十八弯后 , 江面骤然开阔起来 。 大江东逝 , 渔舟点点 , 一切又恢复平静 。
来头|18岁画《千里江山图》,却火了900年,作者王希孟到底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宋徽宗看到一个年轻逞能的少年 , 但不得不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他的十八岁 , 画不出此等青绿河山 , 千里江山 。 他再也无法调教出第二个王希孟 。
一个18岁的少年能翻过几座山 , 淌过几条河?
以手画心 , 因为心之辽阔 , 便无所畏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