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艺美院$当青春撞上“非遗”刺绣( 二 )


从学生到教师,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做工精巧、意境隽永的刺绣作品,近年来成为影视剧的“宠儿”,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然而,习得刺绣手艺,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高强度的练习。
孔维奇告诉采访人员,她刚进行“木梳套的小牡丹图案针法练习”时,就遇到过挫折。
“虽然画面看起来都是粉色的花,但每一朵、每一瓣都不同。我开始学绣的时候,看到有的花瓣外边缘是深色的,想到老师说要‘从浅入深’绣,于是就从花芯往外绣,结果方向绣反了,当时总是处理不好虚实关系。”
老师告诉孔维奇,绣花瓣,要从边缘开始往里绣,花瓣的色泽才会显得生动自然。“老师让我把绣错的花瓣拆掉。当剪刀剪入花瓣的那一刻,我的心都在痛,绣了那么久的花瓣还要拆掉重绣,有些心疼。不过我终于学会如何灵活运用针法,绣出最佳效果的花瓣。”
在孔维奇看来,刺绣是一门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艺术。
她举例,有一年绣制陈洪绶所画的《桃花白头图》,画中白头翁静静卧在枝头,身体似一个毛球,这就需要她把白头翁的身体结构和头部结构分析清楚,丝缕扭转自然,而且要绣出鸟腹部羽毛的轻盈蓬松质感。
“我当时用的线是三丝,而且是双面绣,不敢大意。我贴着勾好的白描底稿边缘,小心翼翼地绣,结果针脚之间太‘紧’,羽毛绣得像叶子。”当孔维奇一筹莫展之际,陈水琴老师用一丝的线绣出鸟腹部,使得鸟腹瞬间立体起来;而鸟眼在老师修改后也变得明亮起来。
“我惊叹陈老师灵巧的手,更佩服她对刺绣的热爱与痴迷。她工作很忙,还坚持每天刺绣,精益求精,这是我一生要学习的。”
2017年,孔维奇带着作品《竹石葵花鸟》参展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手工艺大赛并获得了“上海市百名手工艺达人”的称号。2019年,她携带作品《四月天》参加中国工艺博览会,并获得2019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银奖。
孔维奇的双面绣《马蹄莲》作品被收藏在上海工艺美院的展厅里——历届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都会被学校收藏在这个温暖的空间。
如今,孔维奇已成长为上海工艺美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她感慨,青年非遗传承人不但肩负传统技艺的传承,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让古老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希望我们能不负使命,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刺绣艺术作品,并协助学校为社会培养一代代刺绣基本功扎实、审美品位高的创新型刺绣爱好者。”孔维奇说。
【 上海工艺美院$当青春撞上“非遗”刺绣】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