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果遇到17岁的自己,你想对他(她)说什么?( 三 )


他骨子里的倔劲儿其实是来自于内心强烈“个体意识” , 他偏要从人人看好的理科班转到无人问津的文科班 , 他不想成为姐姐的复制品 , 也不想成为大家给他贴的标签上的固化人设 , 即使再好 , 他都不要 , 他要做自己 , 做“陈桐” 。
青春|如果遇到17岁的自己,你想对他(她)说什么?
文章图片

青春最热血的地方恰恰在于 , 在不被看好、不被理解的情况下 , 为了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 , 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 这在这群17岁的主人公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
对于过来人 , 《我在未来等你》就像是重启了一段青春之旅 , 你会从这些少年的身上瞥到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朋友们;对于赶路人 , 这本书所写的正是他们当下所要跋涉的成长之路 。
刘同的回望
《我在未来等你》这部小说 , 在刘同的创作新路历程上 , 其实与他之前的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是互相影响 , 贯穿始终的 。
刘同说:
《谁的青春不迷茫》是我20岁到30岁的日记节选 , 当时看到以前写的那些日记 , 有些丢脸 , 因为那些日记都是过去写给自己看的 , 一个人叨叨叨 , 过了十年再看 , 觉得幼稚 , 无聊 , 碎碎念 , 也觉得矫情做作 。 我记得当时就跟出版社老师说 , 有些写得不好的能不能去掉 , 然后她说:“你可以去掉 , 但不代表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 。 ”那句话对我的震撼特别大——对哦 , 以前我就是这样的 。 我现在不愿意承认 , 只是因为现在可能变得更成熟了 。 如果我能把这种长大后的心情都写在以前的每篇日记后面 , 会怎样?
调整了一个心态 , 再去看之前的日记 , 觉得以前的自己幼稚也可爱 , 单纯也莽撞 , 对未来充满希望 , 很多当时的艰难也不过只是一个后来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愿望 。 后来 , 《谁的青春不迷茫》出版了 , 这种多年后自己与从前自己对话的方式 , 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与感慨 。 那时我就在想 , 如果我面前真的坐着十年前的自己 , 我会说什么 , 他会听吗?我陪着他 , 他的成长会不会更好一些?所以那时起 , 我心里就一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成年后的自己因为某种机缘回到了过去 , 和自己面对面相处了一年 。
刘同回望过去那些年走过的路 , 望见了许多人生的坎 。 他曾经因为作品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而落泪 , 因为辞职考研前途未卜而迷茫 , 因为换了新工作遭受上司莫名嫌弃而沮丧 。 当时的他只能默然地忍受着 , 选择孤独和坚韧 。 尽管早已时过境迁 , 现在的他却也常常会想:如果能回到过去陪伴那时候的自己 , 那时候的心情是否会好一些?
于是 , 就有了《我在未来等你》 。
青春|如果遇到17岁的自己,你想对他(她)说什么?
文章图片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 , 选择“审视自我”这个创造路径往往带有一些风险性 。 这其中的难点在于他是否能够真正地将自己不堪回首的一面剖析在读者面前 , 也在于他是否有胆量将自己结痂的伤疤揭下 , 唤起有同样经历读者的共鸣 。
庆幸的是在《我在未来等你》这本书中刘同做到了 , 原因则在于他对于青春的定位 , 他不愿意将青春变为伤痕文学的沃土 , 相反他认为青春有它固有的可爱之处 , 尤其是他选择用“当下”的心情看待从前的自己 , 跟从前的自己做个对话后 , 这种特质便尤为明显 。
青春|如果遇到17岁的自己,你想对他(她)说什么?
文章图片

虽然这是一本回忆过去的书 , 但是这本书的指针却指向了未来 。 与其困顿于过去迷茫 , 不如一路往前闯;与其困顿于过去的孤独 , 不如自己去成为一个有力的中心点 , 最终在坚持下 , 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