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 大溪文化、西阴文化、红山文化出土勾连涡纹彩陶
1.大溪(M114:1)、2.庙底沟(原报告图版八:10)、3.胡头沟(原报告图5:2)、4.雕龙碑(T2314A:121)、5.北阳平(H3:17)(1、4 , 大溪文化;2、5 , 西阴文化;3 , 红山文化)
文化分期研究表明 , 红山文化A类勾连涡纹产生并盛行于中晚期 , 绝对年代在距今约6000至5000年;西阴文化B类勾连涡纹发展并流行于早晚阶段 , 绝对年代在距今约6000至5000年 。 因此 , 可以推断大溪文化A、B类勾连涡纹出现的时间在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 , 与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勾连涡纹彩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是一致的 。 大溪文化A类勾连涡纹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变体勾连涡纹发展的纹饰 , 绝对年代在距今约5645至5505年;B类勾连涡纹因其所在的雕龙碑第二期遗存的文化性质较为复杂 , 通过相关研究成果可知 , 其文化性质大致属于大溪文化的二、三期之间 , 相对年代要早于A类勾连涡纹出现在大溪文化的时间 。 结合大溪文化A、B类勾连涡纹的传播路径 , 可以发现同为西阴文化勾连涡纹彩陶向南的影响力扩张 , B类勾连涡纹在西阴文化早期阶段就出现在南方汉江平原的雕龙碑遗址 , 与土著文化共存 , 保持了纹饰原有的构图与风格;而稍晚一步的A类勾连涡纹更是在空间上向南、向西扩散 , 距离更远 , 从而与纹饰原貌产生了较大的区别 。 上述现象表明西阴文化对外影响力随着辐射范围的扩大 , 以及土著文化的逐渐强大 , 使得其文化渗透力呈衰减的趋势 , 从绝对主导向逐步适应土著文化发展 。 此外 , 西阴文化中发现的A类勾连涡纹明显具有红山文化勾连涡纹发展完全成熟后的特征 , 表明其出现时间至少在红山文化中期以后 。 大溪文化勾连涡纹彩陶的传播与交流从很大程度代表了各考古学文化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路线和通道 , 主要分为南北两个交流渠道 , 其中A类勾连涡纹彩陶的交流 , 是以所谓“Y”形文化带产生的文化扩张来到黄河流域 , 这也是能够在庙底沟遗址发现具有典型红山典型彩陶的原因所在 。 而大溪文化因其陶器形制、彩陶图案等文化现象表现出与西阴文化密切的关系 , 尤其是B类勾连涡纹在雕龙碑遗址中的发现 , 充分体现了随枣走廊作为重要的陆上交通道路 , 连接起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 , 为南北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便利 , 也为大溪文化产生A、B类勾连涡纹彩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在勾连涡纹彩陶从北向南逐步扩展影响的同时 , 也是西阴期红山文化强势崛起、西阴文化迅速扩张 , 以及大溪文化吸收包容的变化时期 , 勾连涡纹彩陶的广泛发展和交流体现了在大融合、大聚变的文化发展形势下 , 文化之间具有强烈的文化互动 , 生动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变化的态势与局面 。
注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年 。
李文杰:《大溪文化的类型与分期》 , 《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
四川省博物馆:《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 , 《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县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 《考古》1976年第3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枝江关庙山》 , 北京:文物出版社 , 2017年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昌杨家湾》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3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 , 科学出版社 , 2006年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 , 科学出版社 , 1959年 。
- 展示$探秘冬奥会主媒体中心里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
- 印泥#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印泥产品销往全国及新加坡、韩国、日本
- 叶访樵|【中华文化】他笔下的金鱼形似神俏,天然成趣
- 小说_文化|4本仙葫流小说,既有悠然超脱的仙气,又有逆天争命的爽感
- 儒道|儒道文化:天地有生生之仁德
- 台湾_旅游|在台湾过元宵节体味中华传统文化
- 知行文武艺——八极拳哲理|《知行文武艺——八极拳哲理》:传统武术的哲理与文化
- 文化|冬奥会“四川主题日”羌绣惊艳亮相
- 死者$人死后为啥要烧纸,没人烧纸会怎样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真是迷信吗
- 文化|陈子善:插图如何进入鲁迅张爱玲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