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导演、编剧揭秘电视剧《人世间》火爆的背后( 四 )


“剧本改编需要故事性、戏剧性 , 所有的心理活动、描述都要通过影像外化出来 , 有巧合 , 有起伏 , 有波折 。 ”王海鸰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可《人世间》是纯正的严肃文学 , 重在塑造人物 , 缺乏“抓人的”巧合、冲突、戏剧性 , 这给改编带来了很大难度 。
戏剧是“骨骼” , 文学是“血肉” , 两者结合起来 , 才是好剧本 。 最终 , 《人世间》这部剧本的创作 , 是王海鸰和青年编剧王大鸥共同完成的 。 王大鸥负责搭建骨架 , 王海鸰则负责铸造血肉 。 她笑言:“我们是优势互补 , 他是男的 , 我是女的;他是年轻人 , 我是老年人 。 而恰恰我们两个人的年龄和性别又符合这个分工 , 有些细节必须非阅历不可的 , 不是读书多就可以的 。 ”
为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呐喊 , 是小说《人世间》最吸引王海鸰的部分 。
然而 , “呐喊是对的 , 只有呐喊是不对的 。 ”《人世间》原著小说的色调是“钢铁色”
“铅灰色” , 给人以坚韧、顽强的感受 , 但同时也十分沉重 。 王海鸰个人倾向于看到生活明亮、温暖的一面 。 将冷色扭转为暖色 , 将沉重变为明快 , 这让王海鸰耗费了大量的心力 。
同时 , 在王海鸰看来 , 小说局限于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经历、刻骨铭心的往事的描写 , 很难对时代进行全方位的展现 , 但影视剧需要全面 。 这个时候编剧就要做加减法 , 加法是增添普通工人之外的各路角色 , 减法是对普通工人过多的重复性描写进行处理 。
制造戏剧性情节、扭转整体色调和增删人物 , 三方面都意味着巨大的工程量 。 除此而外 , 对于原著中一些保留下来的主线人物 , 王海鸰也做了大刀阔斧的“颠覆性”调整 。 举例来说 , 小说里的骆士宾原本是个罪犯 , 后来到南方赚了钱 , 成为“大款” 。 王海鸰在剧本里把他改写成了一个有担当有魄力的企业家 。
每天工作8小时 , 与剧组“相爱相杀”
《人世间》剧本写了两年半 , 实操的时候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 。
剧本写到35集 , 剧组就开机了 。 一边写一边拍 , 给王海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我每天工作8个小时 , 从早晨坐到电脑前一直到中午 , 中午小睡一小时 , 下午又一直写到晚上 。 这对一个老人来说是无中生有从脑子里往外掏的过程 。 ”
当时的工作程序是 , 每天新剧本一发送过去 , 剧组当天晚上就围读 , 由文学编辑王彬给王海鸰回复意见 。 “后来我夜里就睡不着 , 因为她回的意见我手机能看到 。 要是表扬我还行 , 要是提意见的话我晚上睡不了觉了 。 我说你们不能正面激励吗?一看剧本就说王老师有一二三四点不好 , 需要改 。 我说有没有好的地方?她说有 , 那就不用说了 。 我说得说啊 , 你得夸我 , 像幼儿园的小孩一样 , 要正面激励 , 这是相爱相杀 。 ”
就这样一边写 , 一边改 , 互相拉扯着前进 , 把彼此熬成了战友、伙伴 。 王海鸰告诉南都采访人员:“我们其他的没有打过交道 , 平常面都不见的 , 但是就在这种非常痛苦 , 非常艰难的情况下 , 凭借精神上、艺术上的一种合流 , 一种契合 , 形成了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 。 ”
写出人性深刻的东西来 , 都会得到认同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 , 周家三兄妹的人生道途各有不同 。 长子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 , 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经历仕途沉浮;二女儿周蓉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 却情路坎坷;幼子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 , 坚定守护家人与朋友 , 人生目标是想成为父亲一样优秀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