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标|光影再现潮剧“一代宗师”传奇人生( 二 )


当纪录片接近尾声 , 老年的郑一标与妻子在雨中聊天 , 摄影机镜头隔着一重又一重的遮挡前景 , 在光影中缓缓移动 , 似幻似真 。 “岁月老去 , 回首处 , 青春褪色 , 壮怀消逝 , 只有一颗赤子心依旧”……深情的旁白声音在耳边回荡 , 让人陡生咫尺天涯之感 , 纵有一景之隔 , 但却又遥不可及 。
郑一标|光影再现潮剧“一代宗师”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电影 · 对话
谈选角:
追求神似 , 兼顾形似
采访人员:在选择演员和塑造角色方面 , 剧组下了哪些功夫?有没有担心观众不认可?
导演梁卫群:肯定有这样的担心 。 郑一标是潮剧“一代宗师” , 他的许多学生是当今的潮剧大师 , 如果我们的角色塑造得有偏差 , 观众可能不会认可 。
选演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 我们秉持了一个原则:追求神似 , 兼顾形似 。 当然 ,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 我们尽量挑选形象比较接近的演员 。 本次出演的演员全部为素人 , 其中出演郑一标中年和老年妻子的 , 是一对母女 。 毫不夸张地说 , 这部纪录片就是一帮没有受过任何表演训练的老百姓撑起来的 。
郑一标|光影再现潮剧“一代宗师”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郑一标|光影再现潮剧“一代宗师”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谈拍摄:
写实写意结合 , 展现精神世界
采访人员:片中有一些细节、片段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 有观众注意到 , 这部片子的镜头语言和旁白都很有新意 , 在增强视觉艺术性方面 , 团队有哪些新的探索?
导演梁卫群:在还原角色方面 , 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 , 希望在视听语言上不仅真实还原 , 还有所拓展 , 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 在丰富镜头语言的同时 , 也希望在审美层面带给观众多维度的感受 。
拍摄时 , 我们十分注意“本土化” 。 比如林檎是樟林特产 , 但拍摄时已过季 。 后来 , 我们开了十几公里的车程到山上果园找到几个林檎做道具 , 就为了镜头中一两秒的画面 。 又比如 , 团队选取了多处潮汕老厝取景拍摄 , 或园林或私宅 , 不仅展示了潮汕建筑 , 且真实还原当年潮汕本土的市井生活 。
为了打破时空界限 , 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 , 团队每次都很用心地搭景 , 通过真实记录、情景再现和语言相融合的表达方式 , 展现郑一标先生富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形象 , 展现郑一标先生德艺双馨的人生价值追求 。
郑一标|光影再现潮剧“一代宗师”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电影 · 人物
才情卓绝郑一标
郑一标是爱国归侨、才情卓绝的潮剧第一导演 。 他兼有中泰的血统 , 作为郑家长子 , 父亲希望他延续中华文化根脉 , 幼年送回澄海樟林学中文 , 曾与秦牧同学 。 从此 , 无论战火纷飞、山水跋涉 , 他一直在中国典籍里成长 。 国难当头的年份 , 他在西南联大追求真理和光明 , 深受闻一多先生影响 , 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 特别是话剧 。 1946年 , 他携妻儿回泰国 , 父亲要他继承家业 。 他在自家铺头坐了11天后 , 带着妻儿搬出大家庭 , 去复办的中华中学任教职 。
随后 , 他以妻子的名义 , 出版刊物《影剧春秋》 , 开展进步剧社活动 。 后遭当局关注 , 携妻儿回中国 。 1950年初 , 他甫抵潮汕 , 正逢全国开展土地改革的热潮 , 他改变去北京的主意 , 加入潮汕文工团 。 年底 , 他参与主创的大型方言歌剧《赤叶河》在揭阳初次亮相 , 之后一年内 , 在潮汕大地公演89场 , 观众70万 , 惊艳全潮汕 。 《赤叶河》是第一部潮汕方言歌剧 , 即代表该剧种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