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城市植物|上海市花白玉兰:历经改造,由庭院走向公共空间( 三 )


在这一新的境况中 , 白玉兰高洁淡雅、遗世独立的寓意是否仍能保持 , 它“履职”市花三十余年来 , 又是否真正得到了市民认同 , 进而产生了真正具有共同价值的新寓意?答案或许并不显而易见 。
诚然 , 无论“白玉兰纪念奖”“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白玉兰广场”等奖项、地点的命名 , 还是诸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公共建筑的外型设计 , 或上海市政府部门与公共组织的标识 , 都包含了白玉兰要素;但白玉兰的新寓意 , 并不能从不断堆叠的象征符号中自动产生 , 更无法工业式“生产” 。
不妨让我们从万千变化的标志图案 , 回归到可触可感的白玉兰树 。 待到春天来临时 , 它不变的馨香或许可以是一种召唤:当城市的更新也开始走向“有机” , 市花 , 这一本来就“有机”的生物 , 应当以何种方式与城市、与人有机关联起来 , 更加值得深入思索 。
(作者宋婉莉系上海自然博物馆馆员 , 朱恬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新品种|城市植物|上海市花白玉兰:历经改造,由庭院走向公共空间】点击阅读原文 , 解锁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