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说 , 文学创作 , 就是他“一个人准备笔和纸”的个人化表达过程 。 “作家可以做到‘你爱看不看’ , 无非多印一点或者少印一点 , 但是影视不一样 , 影视的创作团体要考虑到观众的感受 , 毕竟是面向那么广泛的人群” 。
在编剧王海鸰看来 , 梁晓声的《人世间》原著是一部纯正的严肃文学作品 , 改编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
《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在编剧王海鸰的创作轨迹里 , 家庭与情感向来是主阵地 , “一口井往深里挖 , 不往广里去” 。 而《人世间》是她“编剧清单”中与众不同却同样浓墨重彩的一笔 , “书里写了近50年来百姓生活的苦难与顽强 , 我从中看到了希望与力量” 。
在创作阶段 , 王海鸰和主创团队在商议后决定 , 要在梁晓声小说基础上将电视剧的底色调亮 。 王海鸰说:“原著是铅灰色、钢铁色的 , 是一种坚韧、偏硬的色彩 。 我本身是一个乐观的人 , 面对困难不会反复咀嚼 , 而是向前走 。 所以我和主创团队共同希望剧集是温暖的、明亮的 , 给人力量 , 给人希望 。 ”
剧本写了两三年 , 数不清改过几稿 , 一直到拍摄中段 , 剧本还在调整 。 通过《人世间》 , 王海鸰第一次真切地近距离感知上世纪70年代普通工人的生活 。 “细节是贯穿全剧创作过程所有环节的重点 。 假如说宏观层面是一个大骨架 , 那么细节就是骨架上的血肉 。 骨架当然很重要 , 但最后呈现给别人的、决定其好不好看的 , 还是血肉 。 ”
寄语青年作家:书写常态生活是一种考验
在《人世间》中 , 知青岁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随着情节的推进一一展现 , 但这些“大事件”最终通过发生在周家人身上的“小故事”浮现出来 。
王海鸰感慨 , “历史如何组成?有宏观的帝王将相 , 还有一个个小家 。 《人世间》是以三兄妹为主线的作品 , 如果家庭写不好 , 这个戏势必悬浮 , 势必架空 。 ”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活 , 是她对于中国历史认知的一个盲区 , “这种生活吸引我 , 生活背后隐藏的东西也吸引我 。 它们是对我知识体系、生活经历的完整和丰满 , 所以我想试一试” 。
虽然在北京居住的时间远远超过在故乡哈尔滨 , 但东北依然是贯穿梁晓声写作的地域背景 。
关于东北文学 , 梁晓声说 , 他之前阅读了青年作家双雪涛和郑执创作的小说 , 觉得很不错 。 他也坦言 , 年轻一代写作者创作上是有难点的 。
“像知青上山下乡这些不寻常的事 , 会使人物的命运有较大的跌宕 , 会使爱情和友谊都置于这种不确定性中 , 所以写作变成了一个‘回首望去的资源’ , 拿来一部分就可以操作 。 这些都是我这一代作家的天然资源 。 ”
梁晓声表示 , 现在年轻一代作家面对的生活 , 更多“接近波澜不惊” 。 因此 , 这就考验作家书写常态生活的能力 。 “没有大的情节跌宕的情况下 , 还能把人物写出来吗?这对他们是一个考验 。 ”
20年前进入大学任教 , 对梁晓声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 。
“创作不再是你个人的事 , 你要站在讲台上 , 对学子们讲文学究竟是一件什么事 , 必须讲到文学的意义 。 以前我们只是低头创作 , 自己都没有很好地去想过 。 当你要讲的时候 , 就会回过头来看文学的起源 , 好的作品为什么好?流传下来的经典为什么是经典?”
梁晓声说 , 讲给学生听 , 也是给自己“补课”的过程 , 由此不断深入思考文学的意义 。
而当初 , 《人世间》正是诞生在这种思考中 。 “能不能用我的作品 , 最大程度体现我终于领悟到的文学的意义?接近它 , 完成它 , 给自己所喜欢并且做了这么长时间的事 , 一个自我能接受的交代 。 ”
- 尹正|《四海》预售破7000万,刘昊然、刘浩存、尹正等主演
- 公众|中性先锋玛琳·黛德丽:不为公众、不为时尚,更不为男人
- 原著|荒诞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将开启巡演 张歆艺领衔,“怪咖”男团出演
- 演技|灵剑山:热巴、杨幂被观众各自想象,张榕容的王舞受到抨击,不服
- 下架|曹云金、李菁元宵节纷纷亮相,德云社却无戏可接,究竟发生了什么
- 提问|撒贝宁、马东、蔡康永、窦文涛,四位“名嘴”你最喜欢谁?
- 陈乔恩|搭肩、搂腰不是重点,字幕都没遮住的这个动作让艾伦不再“绅士”
- 陈伟霆|打着陈伟霆、黄景瑜、范丞丞旗号来圈钱?年度最烂综艺诞生了
- 闫妮|时隔《斗牛》13年后管虎、黄渤、闫妮再次重聚在《狗镇》让人期待
- 原著|想看《人世间》,还是原著最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