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文艺评论丨评日前收官的《镜·双城》:让古装偶像剧陷入寒冬的是什么( 二 )


《镜·双城》对于剧情详略的重置使人物的感情线索得以明晰、延伸 , 但情感因素的增量也让人物的行为动机略显漂浮 , 人均“恋爱达人”:苏摹(原著为苏摩)允准部族合作的原因不再出于战略的考量 , 而是为了白璎能够“如愿” , 其心愿也从“自由”变为“带白璎回碧落海”;那笙因为喜欢鲛人炎汐才决定帮助空海联盟 , 而非对苍生的怜悯;只有受到定情信物感召 , 沉眠的白璎才能立即苏醒;苏摹使用禁术后 , 获取的既是力量 , 也是表白的勇气;真岚太子不顾家国 , 对白璎说出“你最重要” , 海皇苏摹则反驳属下“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 我又怎么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海皇呢?”配角在箭雨中守城 , 男女主在塔上谈情说爱;漫天风隼袭城 , 室内却上演“两男争救一女”的戏份 。 广阔的外部场景与局促的内部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 恰好在视听语言上直指主角人设的更改与局限 。
事业线的平缓衬托了感情线的陡峭之感 , 仿佛在几个套路的“组合拳”中 , “爱情”便得到了确认 。 英雄救美时的公主抱、口吸毒液 , 共处时的赏星空、赏烟花、游灯会、交换信物 , 以“误会”“争吵”“解释”“保护”为主题的情节套路反复排列组合 , 仿佛一套程序化的恋爱公式 。 虽然大众视野下的情爱逻辑尚未失效 , “古偶”仍以罗曼蒂克式的故事为有效供给 , 原著中的言情部分也是作品最出彩的记忆点之一 , 但此类模板化的“平整工艺” , 不免让人物情感模式流于俗套 。 国族立场下 , 人物关系本应显露出宿命般的隔绝与依偎 , 而经由影视化的淘洗 , 克制、守护、救赎等意味逐一流失 , 变为“美强惨”男主“以命换心”、深情男二“求而不得”的经典搭配 。
视听重心被放置于男女主表达“思念”“关心”的独白、对话、凝视等场景上 , 但其“虐恋”的逻辑却有待考量 , 于是便产生了“话中满是‘子民’ , 眼中满是‘爱情’”的割裂之感 。 当观众不再被叙事内容所吸引 , 便会对叙事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 演员的声台形表、特效、滤镜、剪辑等制作品质上的附加条件顿成负面评价的其他诱因 。 遗憾的是 , 影视剧《镜·双城》在这些方面均表现欠佳 , 樱花、烟花、镜湖等特效略显失真 , “滤镜磨皮过度”“配音不贴脸”“BGM比主角更深情”等相关词条发酵为舆论热点 。
寒冬|文艺评论丨评日前收官的《镜·双城》:让古装偶像剧陷入寒冬的是什么
文章图片

IP时代的古偶剧何去何从?
与同期热剧“对撞”并不是《镜·双城》未能博得观众青睐的原因 , 饶是被称为“开年爆剧”的《开端》也不免在其剧情节奏和现实性上引发争议 。 影视市场的饱和 , 让观众对于叙事逻辑、节奏的要求水涨船高 , 而剧方制作的精良与否 , 观众心中也自有评判 。 虽然《镜·双城》在影视处理上也存在着简明直入等优点 , 但是主体叙事的悬浮与情感发展的套路化 , 让它不免在大众讨论现场失利 。 粉丝“控评”所营造的火热氛围背后 , 是对《镜·双城》的集体“吐槽” 。
区别于当代生活框架内的现代偶像剧 , 附着诗意、绚烂之美 , 受文化资源加持的“古偶”本应有更为充盈的表现空间 , 但近年来的“古偶”却走向了式微 , 诸多平台S+级别的古偶类项目纷纷遇冷 , “高成本”“大制作”与当红艺人的组合不仅未能交出与宣传声势相符的答卷 , 反而消磨了观众对于“S+”的期待 , 如《月上重火》《遇龙》《千古玦尘》《君九龄》等知名IP改编剧均未收获与制作成本、大众心理预期相匹配的成绩 。 敷衍之下 , 何谈细节?网友对于《镜·双城》“虚弱而又虚张声势”的评价并非个例 , 影视市场上频繁的工业流水线式作业 , 使一系列IP改编作品虽然题材各异 , 却面貌相似 , 剧方匮乏的爱情想象难以对接当下审美升级的观众 , 一场又一场的“工业爱情”引发了观众更为严重的审美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