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国产爱情电影是否还值得期待?( 二 )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孙蕾表示 , 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制作者热衷制作档期电影 。 情人节、国庆、跨年、春节等档期电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这种特供的档期式电影 , 容易引发观众的冲动消费 , 特别是特殊节日的仪式化消费 。 观众的这种心理可以引发一时的票房 , 但影片的口碑还是需要依靠电影的内容质量 。
虚假宣传搭配低质量
国产爱情电影难出精品
回顾近几年的爱情影片 , 其实不难发现 , 只要选好档期 , 做好宣发 , 小成本爱情电影想要获得票房高收益并非难事 。
2019年2月14日 , 在《流浪地球》的一路进击之下 , 爱情片《一吻定情》仍旧拿下了9151.9万元的票房 , 位列当日票房榜第三名 , 总票房达1.74亿元 , 首日票房占比近50% , 也算成绩不俗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特殊档期意味着不小的流量 , 对于小体量的爱情电影来说已然足够 , 因此电影出品方铆足了劲儿将功夫下在首映前 , 只要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首映时走进影厅 , 这电影就成功了一大半 , 口碑好不好 , 质量高不高 , 显得并不重要 。
先后打造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等多部作品 , 去年更凭借《你的婚礼》在五一档拿下5.12亿元票房的电影出品方光线影业深谙此道 , 渲染氛围的片花、截取金句的短视频、密集发布的海报 , 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 在《十年一品温如言》上映当天 , 更是推出了21:13“爱你一生”场、21:14“爱你一世”场等特殊场次 , 将仪式感拉满 。
但不管出品方为影片穿上多么华丽的外衣 , 在上映当天 , 也会如“皇帝的新衣”一般 , 被看得彻底 。 当形式大于内容 , 虚假宣传搭配低质量 , 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口碑反噬 。 在互联网时代 , 网络发酵如此快速的今天 , 内容优质、口碑过硬才是影片制胜的关键 , 投机取巧得来的成功只能是昙花一现 , 专注于剧作本身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心 。
在过去的十年 , 国产爱情电影产量不低 , 却难出精品 , 从《北京爱情故事》《匆匆那年》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奔爱》《谋杀似水年华》以及“前任”系列 , 口碑参差不齐 。 当IP改编 , 青春校园、偶像主演、怀念初恋(前任)、悲情结尾、主打催泪 , 成为国产爱情电影的创作模板 , 观众也不会再被这样的电影所打动 , 不知从何起 , 国产爱情电影成为“烂片”的代名词 。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充看来 , 当电影行业开始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 , 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在剧作创作之外 , 这类“快餐”式影片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生命力 。 一部电影的灵魂是它所表达的故事 , 故事结构完整 , 人物塑造丰满 , 才是一部好作品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 但很可惜 , 现在的国产爱情电影很少能做到这最基础的两点 , 催泪并不代表是真正的感动 , 靠套路赚取票房的电影它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 。
想把“爱情”这件事讲好
国产爱情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爱情 , 自古以来一直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主题 , 爱情片也是电影类型中建立较早的一种类型体系 。 据孙蕾介绍 , 中国的爱情片创作始自1921年由但杜宇导演的影片《海誓》 。 也许是限于羞涩的爱情表达 , 中国的爱情片一直没有像西方国家的爱情片一样发展成熟 , 而是更多地融合到家庭伦理片、青春片中 。
爱情故事在电影中的存在 , 往往承载着比较厚重的社会时代主题和文化内涵 , 而很少以纯粹爱情的面貌出现在电影中 。 如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 , 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的爱情故事;从《爱情麻辣烫》《云水谣》《独自等待》《爱情呼叫转移》等优秀的国产爱情片中可以看到 , 要想创作出经典的爱情片 , 不能只谈爱情 , 编导们还要尝试用喜剧、悲情、浪漫、荒诞等不同的风格 , 用直面当下、反观历史、女性视野等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爱情、展现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