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专访|王阳:演员就这一幅皮囊( 三 )


王阳是哈尔滨人 , 他笑称 , “东北两个字 , 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血脉和气质里” 。
回东北拍戏 , 对他来说不是一件经常的事儿 , 尤其拍《人世间》这种有年代跨度的戏 。 近些年 , 王阳已经很少回东北 , “但我再回去一点不陌生 , 那种家乡的气息、景象 , 对我来说 , 哪怕多久不回来 , 也有先天的亲近感 。 ”
生活|专访|王阳:演员就这一幅皮囊
文章图片

《人世间》剧照
他是70后 , 《人世间》正好从上世纪70年代讲起 , “看棚里面搭的景 , 小时候的记忆就回来了 , 我走过类似的地方 , 那种亲切感会让我演这部戏的时候 , 不用想太多 , 你不用去特别的找某种状态 。 ”
王阳的父母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生人 , 而蔡晓光的设定也是五十年代出生 , “他(蔡晓光)其实和我父母是一代人 , 而我不需要特地问爸妈 , 他们那代人生活是什么样的 , 因为我是感受着父母那代人的生活长大的 , 他们在东北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 , 他们是一步一步怎么走过来的 , 我有感受 。 ”
王阳至今记得 , 他五六岁时 , 父母总是很阳光快乐 。 “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 , 哈尔滨街上汽车都很少 , 大家都是骑自行车、步行、坐公交 。 我还没上小学 , 爸妈每天下班回来 , 会直接带我去松花江边 , 背着游泳圈游泳 。 松花江没涨水的时候有沙滩 , 大家相约着打排球 , 打到晚上八九点 。 小学一二年级了 , 可以去外公家 , 他家里有黑白电视 , 八个频道那种 , 除了新闻联播 , 晚上六点半能看动画片 。 ”王阳徐徐回忆 , “那时候物质生活没那么丰富 , 尤其东北不像南方沿海城市 , 改革开放初期南方接触新东西更多 , 北方相对滞后一点 。 但那时候我觉得 , 我们的生活很快乐 , 很正能量 。 所以蔡晓光那种阳光 , 我能捕捉到很多当年我爸妈 , 和他们同辈的叔叔阿姨的那种状态 。 我会觉得他们那种阳光就是骨子里的 , 我尽量去塑造一个这样的蔡晓光 。 ”
“演员就这一副皮囊”
《人世间》这个戏 , 东北籍演员偏多 , “大家在一起候场 , 你往这一坐 , 用东北话一唠嗑 , 那种状态都很自在 , 然后大家一起演戏 , 特别顺 , 特别舒服 。 ”王阳说道 , “我们实实在在演了一部有质感的戏 , 大家演得很真诚 , 团队拍得很真诚 , 剧本很真诚 , 一切都很真诚 , 有着真诚两个字在这 , 会让我感受很不一样 。 ”
李路导演对于《人世间》的演员班底 , 十分信赖 , 之前就在采访中提到过 , 对于这样一帮优秀的演员 , 没有多少需要指导的 。 在王阳的记忆中 , 李路也给了他最大的发挥空间来塑造人物 , 李路告诉他:我觉得你就是我心目中的蔡晓光 , 所以你怎么演都是对的 。 这给了王阳在塑造人物上极大的自信 。 拍摄《人世间》过程中 , 李路唯一一次指导他表演 , 是在一场蔡晓光多年后重新登场的戏里 。
《人世间》的剧本是阶段性的 , 因此王阳进组拍摄也是阶段性的 。 “所以蔡晓光这个人物 , 不是一个我从头到尾贯穿着演的人物 , 如果是连贯的 , 那有一场演得不舒服 , 下一场你很连贯地就能调回来 。 ”
那场戏是蔡晓光在多年后的崭新登场 , 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舞台剧导演了 。 “我演第一遍 , 觉得是在延续之前的一种状态 。 那么李路导演说 , 你能不能演得皮一点坏一点 , 把特别严肃的话 , 吊儿郎当地说出来 。 ”李路是考虑到了人物从较为青涩到更加随意的状态变化 。
“如果你有看那场戏 , 你会觉得他可能跟前边晓光的一些状态不太一样 , 可能显得有点玩世不恭 , 其实我不太想赋予这个角色玩世不恭 。 导演给的方向 , 是希望更随意更自在更调侃一点 , 但可能我能力不济 , 呈现还是不够到位 , 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偏差 , 如果我能调整一个分寸的话 , 我觉得既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 可能呈现出来 , 观众也会在这场戏觉得挺统一的 。 ”王阳在表演上 , 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