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河南考古工地挖出了一只“袋鼠”?真相来了( 二 )


不能完全靠出土文物判定墓主身份
二级研究员、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分享了一个他在新郑西亚斯墓地发掘的一个小故事。
樊温泉介绍,新郑西亚斯墓地作为李马墓地的一部分,知名度并不高。在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中,共发掘墓葬120座,绝大部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而且以战国墓葬为主,其中最大的墓葬为4×4米。
“从墓葬规模和出土遗物看来,我们当时都觉得这些都是韩王陵附近的平民墓葬,且被盗严重,没有很大研究价值,但有一个美国教授持有不同看法。”
樊温泉说,美国专家发现,墓地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很少,而且年龄都比较大。男性个子较高,没有关节炎和外伤。通过稳定同位素测试,证明男性吃肉较多,生活过的还不错。
美国专家发现,男性的牙齿上有特殊性的磨损痕迹,类似长期嗑瓜子的痕迹。但从出土骨骼上来看,西亚斯墓地的男性并不从事农牧和建筑,综合推断,应该是从事手工业生产,例如玉石切割等,所以这里应该不是单纯的平民墓葬。
科技考古影响发掘水平和深度,拒绝“两张皮”
谈及科技考古和田野考古的关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组成员胡永庆认为,科技考古给田野发掘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
【 考古学家&河南考古工地挖出了一只“袋鼠”?真相来了】“以前我们在南阳淅川丹江口发掘的时候,发掘出很多玻璃器,考古人员将不认识、看不懂的一律称之为料器,甚至有些玉器钙化了,失去了原有的样子,也一律归到料器里,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胡永庆说,“所以对于认不清的东西,必须进行检测分析,用科技考古手段弄清楚。”
胡永庆说,在很多考古报告和简报中,经常有青玉、白玉等字眼,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这是考古工作者自己用眼睛看的,从某种程度上会存在误差,不够严谨。”
考古学家&河南考古工地挖出了一只“袋鼠”?真相来了
文章插图
▲实验室就是考古现场
在周立刚副研究员看来,当前,科技考古和田野考古之间还存在缺乏沟通的问题。
“我以前做传统考古,现在在做科技考古,结合自身经历,有一点深切感受,那就是缺乏沟通。”周立刚说,工作要避免“两张皮”,意思就是科技考古只负责出数据结果,传统考古拿到表格完全看不懂,存在割裂。
胡永庆认为,导致田野考古科技考古“两张皮”的原因,就是二者结合不紧密,不能向对方表明实际需求。“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数据说话,要用语言说出来,结语才是最重要的。”
在文物修复室主任李一丕副研究员看来,考古领队们要有利用科技考古手段的意识,提高学术敏感性。“科技考古是手段,影响到考古发掘水平和深度,领队们要知道科技考古有哪些手段,从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