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黄公望:一生坎坷,一生传奇( 二 )


生活无着之际,他漫游四方,一边摆摊卖卜,一边寻山问水。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丹青妙手,经常与他们一起切磋琢磨。慢慢地,他画画的兴致也越来越高。
后来,他想,既然入仕之路已然无望,那就索性专攻绘画。
而早在杭州为仕途奔走之际,原本就有绘画基础的他又幸得书画大师赵孟頫的亲授,绘画技艺也大有精进。
在浪迹各地时,面对山峦迥然不同的姿态、草木各有千秋的形状、四季灿烂多彩的颜色,黄公望近乎于痴。
山川异域的绮丽景色,让他不知不觉地沉迷于其中。他决定将所见之景留于笔尖,于是常常往返于江浙的山林之间。
有时为了感受春江月明的新奇变化和观察草木荣枯的万千模样,他会在嶙峋怪石上终日静坐,无论是激流轰浪的汹涌之势,还是风雨骤至的咆哮之音,他都全然不顾,依然忘我地看着、画着。
山水$黄公望:一生坎坷,一生传奇
文章插图
不久以后,他干脆定居于“无处不画图”的富春江,与山水相依相伴,与画笔形影不离。这样一来,他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晨岚夕照,去听月色敲窗。
而于他,目之所及之人、心之所思之悟、行之所至之径,都变成了他笔下惟妙惟肖的风景。
他的每一步虽然走得慢,却走得稳。也正是因为这样始于细微的积累,他才有了臻于至善的境界。
曾国藩曾说过,“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也皆是如此,一旦确立了志向,便全身心地,从细处下功夫。
黄公望志在画画,对其始终心怀一片赤诚与热爱。
半生坎坷人生路,他仍然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魄力,在莽莽丛林中游走,在山风雾气里穿行,在参天古树下凝想,在奇花异草前揣摩。
他将无尽的自然风光凝于眼中,聚在心头,流于纸上,幻化成一幅幅画。
而在与奇山秀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陪伴和对望中,他也读懂了山水,眼中有宠辱不惊,心上有淡定从容。
山水$黄公望:一生坎坷,一生传奇
文章插图
人往宽处行
黄公望四处辗转时,结交了很多禅师,而与无用禅师的来往最为密切。他们两人经常结伴出游,一起探讨诗画艺术。
一次,回到富春江时,无用禅师向他讨要一幅长卷,他欣然应允。
当时,时局动荡,世事跌宕,唯有山川日月从容淡静,无惊无扰。
无风晴好的日子,他泛舟江上,寻访山水,静观其风骨神韵。他日日到江边,周遭的四季变幻、色彩更迭都尽收眼底。
80岁时,他开始画《富春山居图》。为了更加清晰地表现实景,他遥看山峦之形,细观草木之态,每日早出晚归,一遇美景,便立即收入笔端,记在心间。
每一处,山峦峰峰相异,树木棵棵不同,他一路走,一路看。
旁人只道是寻常的樵夫晚归、渔舟唱晚、枝柯扶疏、叶落无声,都成了他笔下的风景。
而他只在兴之所至时才会动笔,多半是“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
久而久之,富春江的两岸,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脚印。
他的路越走也远,眼界也越来越宽,对尘世的关注、对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多,留在纸上的画也越来越深刻。
在《富春山居图》中,“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的美景铺陈其上,诗画相得益彰,无声胜有声。
山水$黄公望:一生坎坷,一生传奇
文章插图
近树苍苍,远山蔼蔼,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这一笔一画里,有山峦的起伏,有江水的涌动,也有他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