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石家庄编导艺考老师教你如何在编写故事中制造巧合?( 二 )


巧合不可以成为基本情节的内容 , 作为情节发展 , 或冲突开端则最好 。 基本情节 ( 主线情节 )筑于巧合之上 , 不会获得观众赞赏的 ( 除非是讽刺巧合的喜剧 )。 利用巧合解决斗争 , 也宜尽量避免 。 这种设计 , 对于观众来说 , 太简单了 。 早期粤语片 , 警察不迟不早 , 最危险的关头出现擒凶 , 观众都觉得太巧合了 。 导、编没有更出色的情节来解救危机吗?消费者希望导、编挖尽心思 , 搞尽脑汁 。 惯性巧合似未落足心思了 。 利用巧合描写主角性格 , 也非美事 。 巧合这种方法没有力量深入刻划主角的性格 , 观众感觉是巧合的“天意”而已 。 写喜剧 , 巧合是便于利用的“药引” 。 喜剧冲突是“出乎不意 , 合乎情理的”冲突 。 “出乎不意”靠巧合做成有利条件;巧合的“情理” , 也产生幽默的感觉 。 巧合在戏剧结构中是必要的 , 应该十分小心应用 。 偶一不慎 , 都会弄“巧”反拙了 。
(二) 伏线
另一个题目要讨论的是“伏线” , 伏线有以下几大功用:
A、伏线是连贯整个剧(如果是剧集 , 则是全剧集)的针线 。 戏剧在有整体的观感 , 伏线前后呼应 , 便是联系各部分剧情的连贯力 。
B、伏线预告剧情、暗示剧情 。 编剧“玩弄”观众 , 使他知道背景、原因 。 要引他追究进展便要放出预告 。 作为“预告”的伏线 , 一定与后来相关的结果吻合 , 不只吻合 , 还技巧地吻合 。 这些伏线可使观众如梦初醒 , 加深他们吃惊、好奇;也无形之中 , 使他们不自觉地“早料此着” 。 观众有逞英雄的心态 , 猜透导演巧妙布局 , 就像猜中谜般兴奋 。 编剧何不让他们有猜中的“贴士”呢 , 伏线就是“贴士”了 。
C、伏线是巧合的“道理”、“原因” 。 上文说过 , 追寻巧合的道理 , 实在太费力 , 巧合不说明又恐太唐突 。 唯先安排“伏笔” , 观众便早有印象 , 印象加深 , 观众开始熟悉;巧合出现时 , 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
D、伏线是剧本净化剂 。 一条起 , 一条收 , 此起彼落的伏线帮助观众净化、系统化剧情 。 写文章要有章法 , 搓麻将也讲章法 , 章法是步骤先后次序安排得宜 。 伏线帮助观众了解一段一段的剧情 , 使到剧中见章法 , 在错纵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剧情中 , 可见段落分明 , 有条有理 。 中篇及长篇电视连续剧中 , 观众吸收人物性格、关系、剧情变化颇为吃力 , 以“设伏线”、“解伏线”说明以上的资料 , 无形中加深他们对剧的认识 。 对剧有认识才会追看的!
那么应如何落伏线好呢?
落伏线要不动声色 , 不留釜凿痕迹 。 尤如下棋 , 落一妙着 , 看似声东 , 实在击西;看似指桑 , 实在骂槐;看似无谓 , 实在大有关系 。 香港片“英雄本色”中 , 杀手在走廊先放下几枝枪 , 看来没有什么预谋 , 原来是杀手逃生时的火力 。 美国片“花都奇遇结良缘”中 , 有一段曾轻轻提及集邮 , 原来是把财产变成高价邮票以逃过耳目 , 这些都是巧妙伏线安排的例子 。 要巧妙 , 得从“结果”上着手 。 编剧早预“结果” , 把“结果”化成谜面 , 到适当时机 , 精心的把预谋埋伏;也有写到细节时 , 发现细节可以发挥 , 顺水推舟成为一条伏线的 。 埋下伏线后 , 在观众未曾忘记前 , 要把谜底揭发出来 。 电影剧本中 , 观众注意力集中 , 历时不长 , 大抵没有忘记的可能 ( 至多揭发时 , 再点明伏线 , 使观众易于明白 )。 电视中篇及长篇连续剧中 , 太长时间之后才揭发伏线 , 有被忘记的可能 。 有时重覆伏线 , 层层纠缠 , 会使观众吃不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