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应该是诗人中离农民最近的之一,他的很多诗作,无须太多阐释,朗声读出来,就是活泼泼的生产场景。
在城市,节气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比如冬至,城市里的人也会吃饺子。“冬至大如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古风,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城市,因为中国人的口口相传,古风竟然还以风俗的形式存在,倒是一种聊作安慰的传承了。
笔者搬进城郊接合部的新居后,在小区外开垦了一块田,跟着附近的菜农有样学样,才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什么时令种什么蔬菜,一点马虎不得。曾经自作主张地在立秋后试图种植二茬豆角,芽也发了,苗也壮了,花也开了,结的果实却寥寥无几,真的是“苗盛豆角稀”。这才明白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真谛,农时是不能乱的,就像行军,一个步点不对,就会乱了队形,或者踩了别人的脚背,或者被别人的脚掌踩了。节气,就是步点。
现在的孩子,即便生在农村,也很少知道节气了。节气如同留守的村民,不但人少,而且老了。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农耕课,比如安徽省合肥市的行知小学,在校园里辟出菜地,让孩子们根据节气种植各种蔬菜,掌握了节气知识,还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
文章插图
处暑时节,云南省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村民在采收茶叶。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还有一些景点,搭着研学游的“便车”,建造了二十四节气馆,图文并茂地向前来体验的学生讲授节气的历史和内涵。在安徽巢湖市三瓜公社,不但三个园区分别被命名为南瓜、冬瓜、西瓜,园区中一个形式天文馆的圆顶建筑里,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不同节气的农耕场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俨然当地一个网红打卡点。
先民的智慧,千年的流传,自然有无法替代的魅力。伴随着节气的流传,中国的文化也日渐丰富。比如大寒过后是立春,不仅是物候的变化,其中,不也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 10版)
【 清明$二十四节气:凡有井水处,皆知节气歌】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历法|岁月轮转,惊艳世人的二十四节气蕴藏哪些古老智慧?
- 幅画@把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发现一尴尬场景,树下睡觉小伙在干什么
- 中国文化#文化时评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
- 策划|全球连线|二十四节气大赏之十五:白露
- 唐诗三百首@中国天南地北有几十个杏花村,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哪个?
- 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 清明上河图$明代古画放大十倍后,仔细一看角落中的男人,足以改变历史
- 二十四节气|南京这所学校的二十四节气,美成诗!
- 繁荣!把清明上河图放大50倍后,发现一尴尬场景:睡树下的小哥在干嘛!
- 策划|全球连线|二十四节气大赏之十三: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