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公平秤!一件事 一辈子|“包大人”:心中有杆秤 才有好名声( 二 )


大宋公平秤!一件事 一辈子|“包大人”:心中有杆秤 才有好名声
文章插图
王惠告诉采访人员,本着以游客至上、逗“您”一笑的理念,将近24年的时间里,“大宋公平秤”始终是零投诉。
那么,王惠经营的“大宋公平秤”小营生,为何能一直坚持到如今?
王惠已经习惯了谈笑风生、寓教于乐的工作方式,这也让他对深厚的宋代文化有了崭新的诠释。
不管年龄有多大,我还想继续给游客带来欢笑、寓教于乐,这才是我的立根之本。交谈中王惠还说到,能够对一件事情认真起来、坚持下来,其实就已经成功了。
◆传统文化的滋养,赋予“大宋公平秤”新的内涵
在王惠看来,包公文化在开封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是开封文化的代表。如今,这杆“大宋公平秤”不仅是个衡量体重的器物,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凝结着老百姓对清官廉吏的喜爱,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透露着游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大宋公平秤!一件事 一辈子|“包大人”:心中有杆秤 才有好名声
文章插图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为了‘大宋公平秤’这项工作,我也看了不少历史书籍,到其他地方学习,说不上饱读诗书、博学之人,自诩也算是半个秀才,哈哈哈!”王惠风趣的说到。
闲暇之余,王惠喜欢读读书、写写字,及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量。
在交谈中,王惠还告诉采访人员,平时自己还会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学习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和国外的历史文化。“出口成章,一定在于胸中有墨,‘大宋公平秤’也在与时俱进。”王惠说。
大宋公平秤!一件事 一辈子|“包大人”:心中有杆秤 才有好名声
文章插图
大宋公平秤受到游客欢迎(资料图,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王惠感叹道,从1999年元月来到清明上河园工作,来的时候40岁,我的头发一天天的变白,也见证了清明上河园一天天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滋养了我的成长,我还是想通过我的工作、言谈举止,把更多传统文化和快乐分享给大家。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