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遗址|豫北新乡地区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相关问题探讨( 三 )


(三)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看新乡龙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从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看 , 新乡龙山早期文化遗址仅有三处 , 即孟庄遗址、洛丝潭遗址和后高庄遗址 。 孟庄、洛丝潭遗址皆为龙山早期文化遗存下叠压着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 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 。 也就是说 , 新乡龙山文化的来源是承袭新乡仰韶晚期文化 , 是由新乡当地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发展而来 。 到了新乡龙山文化中晚期 , 因气候变化 , 聚落群迅速向沿河二级台地和地上水资源丰富的岗地扩张 , 人口数量剧增 , 聚落发展较快 。 胡泊缩小、河流水位下降 , 大自然变化出来大量肥沃土地 , 足以支撑部落人口发展的需求 。
值得注意的是 , 新乡地区绝大多数龙山晚期文化之上直接叠压的是新乡辉卫型先商文化(有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因素) , 如孟庄遗址、李大召遗址、同盟山遗址、宜丘遗址等 。 这表明新乡龙山文化直接被先商文化(辉卫型)取代 。 这样 , 新乡龙山文化来源及最后新乡龙山文化的去向就有了一个较完整的链条 。
四、聚落群探讨
根据以上所述及 , 我们把新乡龙山文化聚落分为三级 , 即大型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 。 依据大型聚落和周边中小型聚落的关系 , 新乡龙山文化聚落分为:孟庄、盟山、李大召、耿村四个聚落群 。
(一) 孟庄龙山文化聚落群
以孟庄遗址(特大型聚落)为核心 , 同周围鲁堡遗址(大型聚落)及何屯遗址、丰城遗址、东板桥遗址、芳兰遗址、河洼遗址、大北程遗址、大麻村遗址、三位营遗址、花木遗址、苗固遗址、峪河遗址、南村遗址、王官营遗址等小型遗址围绕而形成孟庄龙山文化聚落群 。 孟庄遗址发现了龙山晚期的城址 , 城内发现了房基16座 , 均为地面式建筑 , 分为长方形、圆形两种 , 居住面多经火烧并涂抹有白灰 , 居住面周边圆形柱洞周边底部用料姜石掺杂碎陶片砸成磉墩 , 城内发现水井四眼 , 且发现灰坑数量较多 , 以圆形、椭圆形、方形为主 。 坑壁较规整 , 可见多数为储存食物的窑穴;鲁堡遗址位于孟庄遗址东南约 7公里 , 为大型遗址 , 在2017年上半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院考古调查中发现有较大面积的活动面(广场、路土)及数量较多的骨器等遗迹遗物等 。 这里应该有一处较正规的龙山文化时期骨器作坊;何屯遗址为小型偏大遗址 。 1995年秋季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位于何屯遗址南部边缘的新乡火电厂家属院建设时 , 在发掘区曾发现两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基和一段环濠遗迹 , 应该是何屯聚落先民创造的文化遗迹 。
(二)同盟山龙山文化聚落群
以同盟山龙山文化遗址(大型聚落)为核心 , 周围由大张卜遗址(中型聚落)及店后营遗址、大清遗址、羊二庄遗址、东张巨遗址等小型遗址围绕而形成的同盟山龙山文化聚落群 。
(三)李大召龙山文化聚落群
以李大召遗址(中型聚落)为核心 , 周围由张固城遗址、洛丝潭遗址、后高庄遗址、岗头遗址、藏营遗址、马小营遗址、杨岗遗址、中马坊遗址、朱庄屯遗址、临清店遗址、西曲里遗址等小型聚落环绕而形成的李大召龙山文化聚落群 。 李大召遗址发现半地穴房基、灰坑等 。 洛丝潭遗址龙山早期遗存中发现一段较规整的水沟 , 当为聚落排水设施 , 晚期遗存中发现圆形半地穴式房基 。
(四)耿村遗址聚落群
以耿村遗址(中型聚落)为核心 , 周围由苏坟遗址、青岗遗址、青岗南遗址、宜丘遗址、寺谷遗址、书院遗址、青堆遗址、小冈遗址、大岗遗址等小型遗址围绕而形成的龙山文化聚落群 。 耿村遗址在1992年配合修建长垣新城道路发掘汉墓时发现一段龙山时期的板筑城墙 , 由集束棍夯打的夯窝 , 夯窝直径4-5厘米 。 宜丘遗址发现圆形半地穴房基、灰坑等 , 发现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