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王海鸰讲述改编《人世间》幕后故事:剧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 二 )


创作开始前 , 王海鸰做的准备工作是反复通读原著 , 查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资料 , 当地人们的生存状况、人情风俗 。 谈到具体的改编过程 , 王海鸰说:“在学习思考中 , 剧本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 , 让每个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 , 而同其他生命发生了情感关联 ,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 , 也是小说中尝遍人间疾苦的‘光字片’工人阶层 , 能够一步步走下去的根本所在 。 此外 , 家庭伦理剧受众广泛 , 同时也是我擅长的领域 。 ”
于是 , 王海鸰决定以家庭为核心编织人物关系、构建戏剧结构 , 以此向外发散 , 如冬梅父母等官员 , 如六小君子、如企业家骆士宾、姚立松等人物命运 , 皆与周家扭结在一起 , 从而实现以小见大自下而上 , 史诗性表达的目的 。 “思路有了后 , 架构交由学生去做 , 通常男孩子对宏观思考把握能力比较强 , 他搭起骨架 , 骨架上的血肉就由我来填充 , 写细节是我的强项 。 ”王海鸰说 。
王海鸰本以为有这么厚重的文学基础 , 又有了满意的戏剧结构 , 问题应该不大 , “没想到这个过程比想象中难得多 。 ”
之前王海鸰的电视剧通常是横截面 , “这次正好相反 , 从前我剧本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十来个 , 这次几十上百 。 越到后来越难 , 最后的几个月里打破了我几十年来的创作生活规律 , 从前只是上午写作 , 下午健身看书闲逛 。 那几个月得从早晨七八点写到晚上七八点 。 分析原因有两点 , 一是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够 , 比如官商交道过程 , 为此要专门去看很多相关小说 , 丁力的 , 周梅森的 , 王跃文的 , 二月河的等;至于企业如何从小到大 , 就找企业家咨询 , 往往聊半天的内容 , 能用的也只有几行字 。 到后来干脆找朋友企业家直接说出戏剧规定情境 , 请她据此把技术型对话帮我写出来 。 ”
播出时 , 王海鸰很喜欢通过“弹幕”与观众交流 , 观众对周家或说对秉昆夫妻更感兴趣 , 对官商或企业的兴趣远不如周家 。 “写的时候我有所预料 , 但想 , 仅把戏局限在家庭势必会降低该剧的分量 , 也不合小说初衷 。 坚持加了 , 好比在精米细面里掺上了粗粮 , 不好吃 , 嚼嚼咽 , 有营养 , 权作寓教于乐 。 还有观众在弹幕里骂我 , 说编剧魔改 , 比原著差远了;我就回 , ‘那请不要看了光看原著就好’ 。 等于帮小说推了书 。 当然也有夸的 , 我最受用的夸奖是:这剧绝了 , 永远让你猜不到后面是什么 。 这正是剧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啊 。 ”王海鸰说 。
王海|王海鸰讲述改编《人世间》幕后故事:剧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
文章图片

2月28日 , 中国作家协会在京召开“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 。 图为座谈会现场 。
【王海|王海鸰讲述改编《人世间》幕后故事:剧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只恒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