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发乎本心 弹奏古琴是为了让内心宁静
在区君虹30岁跟着老师学琴的时候,琴弦都是真丝、蚕丝制成的,现在可以用人造丝等多种形式替代 。 从琴弦的变化上便可以看出,技艺是动态的、发展的 。
但非遗的传承不仅关乎技艺,更关乎文化修为的浸润与养成 。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区君虹自幼学习岐黄术,8岁习武,15岁后又攻篆隶、行草书法 。 1975年,在他29岁那年,开始跟着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学习古琴斫制、修复和演奏 。
有评价称其继承了杨新伦大师“刚健、爽朗、明快”的岭南琴风,加之太极、金石、书法等国学神粹的融会糅合,形成了古拙无华,古澹幽远的个人风格 。
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区君虹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在日常也能见到他身着唐装,与笔墨纸砚、太极剑或是古琴相伴 。
“对于一种艺术来说,风格的协调是很重要的 。 ”区君虹认为,服装与古琴的搭配,不是刻意做给他人看,而在于艺术的协调性 。 “如果穿唐装或汉服弹古琴,在视觉氛围上给人的感觉会很协调,穿西装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 。 ”
“严格来讲,按照古琴的传统,我们还要沐浴、更衣、焚香,让心灵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 ”区君虹展开道,如果能够在传统的书房中焚香,与可以欣赏古琴的听众交流,使得听者与弹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便是最完美的状态 。
区君虹始终强调“自然而然,发乎本心” 。 在他看来,弹奏古琴不是为了表演给他人看,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宁静 。 “我一直强调,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够真正学习好、传承好岭南古琴的精髓 。 ”区君虹举例道,一百个学生中真正能够掌握好古琴的人是很少的,可能10%都达不到 。 能够坚持下来成为骨干学员,有再传承的能力,这些更是要看缘分 。 作为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将岭南古琴背后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也成为区宏山新的使命 。
C 耗时一年多修复传世古琴
那么,对于传统本身而言,什么是可变的,什么又是不可变的?
区君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最根本的是要保留传统的精华 。 传播方式、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但要考虑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服务,而不是改变文化的本质 。
回归到岭南古琴本身,那就是传统的演奏风格、味道不适宜改变,但可以有个人的风格 。 反之把古琴演奏当成打棉胎一样“乒乒乓乓”,就是背离了传统、哗众取宠 。
由此可见,创新非盲目求新,而是在了解、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新的风格 。
这一点在古琴的斫制和改革上尤为明显 。 从选材到烤漆,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制琴师的功力,其中又属修复古琴最费心思 。 从业近50年里,区君虹修复了近20床古琴,斫制约150床新琴 。
古琴不仅是一件文物,还要能够发出声音,因此修复的要求更高 。 不仅要“修旧如旧”,还要让古琴的音色再现 。
二十年前,区君虹无意中获得了一床明代的古琴亚绿绮,距今已有650多年 。 但刚拿到手时,亚绿绮不仅没有琴头,连琴身也出现“驼背”现象 。
要想将古琴修复好,首先就要把琴头接上去,还要矫正“驼背”,不然琴弦会贴着琴面,是弹不出音的 。 但在矫正过程中不能损害漆灰,因为传世古琴的漆灰是最珍贵的,如果把漆灰刨去重新上漆,就覆盖了传统 。
两难之下,区君虹从骨科医生的矫形手法中,悟出了修复“驼背”古琴的方法 。 用成对的木质三角形楔子,从古琴两侧的缝打进去,慢慢把古琴逼平 。 就这样,他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亚绿绮的琴身和琴头连接起来 。
那时,区宏山正是父亲修琴的副手,参与到不少清代甚至元代的古琴的修复中,其中亚绿绮的修复令他印象最为深刻 。 他回忆,剖开古琴的琴腔,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琴腔的厚薄、琴音的位置,从中收获到不少制琴的经验 。
- 职业教育|我市职业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5万余人——传承工匠精神 培育职教人才
- 传承|退伍兵成“非遗人” 传承千年吊脚楼技艺
- 技艺|退伍兵成“非遗人” 传承千年吊脚楼技艺
- 游泳|陪伴的传承 / 黄云开
- 神采|百年藏书楼再现往日神采 “文脉接力棒”传承不息
- 雷锋|管城区实验小学:三月春风暖人心 雷锋精神永传承
- 书仓&有知有味!“云上书仓 书仓有礼”艺术传承活动开启第一课
- 石志江|【村落】留住根 传承魂 石志江
- 西藏|西藏非遗活态传承白纳锻铜技艺
- 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和与时俱进创新丰富年画市场、传播新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