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残奥会开幕式上,用手语“唱”国歌的他们( 二 )


寒假结束后 , 朱舒涵和小伙伴们一起进入了训练期 。 “最先开始的声乐练习 。 我们聋生准备的是手语训练 。 ”朱舒涵表示 , 一直到导演组来到学校他们才知道是在唱国歌时表演 。
国歌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手语版”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 “演唱者”是著名舞蹈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 。
【训练|残奥会开幕式上,用手语“唱”国歌的他们】训练|残奥会开幕式上,用手语“唱”国歌的他们
文章图片

▲2月24日上午 , 视障学生朱舒涵练习手语的模样在窗户上留下美丽的剪影 。 图/新京报摄影采访人员 郑新洽
朱舒涵和小伙伴们找到了邰丽华“演唱”国歌的视频 , 一遍一遍对照着练习 。 手语是朱舒涵沟通的主要方式 , 三四天后 , 朱舒涵已经能够完整地用手语打出国歌 。 她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
“邰丽华老师来我们学院之后 , 进行了一对一的训练 。 ”朱舒涵不甚规范的部分手语动作被一一纠正 。 “比如‘长城’这个词 , 手语动作是一高一低 , 最后要停留一两秒钟 , 再打下一个词语 。 ”
对听障学生而言 , 最难的是把握歌曲的节奏 。
“邰丽华老师发现我们节奏有问题 , 就找了一个盲生给我们唱国歌 , 让我们看着他的口型快慢感受音乐的节奏 。 平时训练的时候 , 健全生同学会用脚踏地板 , 这样我们可以感受到震动来把握节奏 。 ”
━━━━━
手拉手互帮互助 , 在训练中全面成长
把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 , 或是挽着胳膊前行……2月24日中午 , 从校门口走到大巴车的路上 , 学生们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 。 对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而言 , 这样的场景稀松平常 。
训练|残奥会开幕式上,用手语“唱”国歌的他们
文章图片

▲2月24日中午 , 参与残奥会开幕式演出的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们走出校园 。 图/新京报摄影采访人员 郑新洽
在这个由48名学生组成的表演团队中 , 12个学生是听力障碍 , 24个学生是视力障碍 , 12个学生是健全人 。 这也意味着看得见的听障学生和健全人要担负更多的责任 , 尤其是健全人 。
与其他聋人相比 , 朱舒涵还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 于是她就成为了健全人和聋人之间的一座桥梁 。 离开熟悉的校园环境、来到陌生的“鸟巢” , 李卓航虽然眼睛看不见却一点儿也不担心 , 因为在他身边一直有健全人陪着 。 尽管自己是低视力 , 童俊杰仍会习惯性地照顾全盲的同学 。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 , 盲生看不见 , 所以我们容易走不齐 。 ”特殊教育学院教育康复专业大二学生崔雨晨是12位健全学生之一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后来想到了一个方法让盲生也能跟上 , “拉着盲生上场时我会悄悄地捏她的手 , 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她迈左脚 。 ”
童俊杰告诉采访人员 , 在队形编排时 , 为了让大家演唱完歌曲能够整齐划一地转身、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 导演组和学校老师做了各种尝试 , “把能看见的学生尽量放在看不见的学生旁边 , 这样可以带动着大家一起转身 。 ”
因此 , 合唱团队的队形不全按着高低安排 , 而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 但在童俊杰看来 , 这种“参差不齐”恰恰说明了特殊教育期望达到的共享、自然、融合 。 “不要刻板地说谁高谁在后面、谁矮谁在前面 , 我们要的就是这种互助互爱、错落有致地站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