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刘恒谈新作拍摄与影视艺术:电影是直抵人心的一束光( 二 )


男女主演最后选定袁文康和王西 , 我觉得是缘分天注定 。 袁文康在《集结号》中出演时 , 初出茅庐 , 但演得非常好 。 王西和邓超拍过《银河补习班》 , 她表现得也非常好 , 有飞跃式的进步 。
在拍摄时 , 几位主演都会提前一天彩排第二天的戏份 。 以后半段“花海”的戏为例 , 那是彭彭情感宣泄的重头戏 , 表达了她对亡夫的思念 。 我们提前在宾馆里租了一个会议室 , 主创指导几个女演员整个演了一遍 , 悲伤的情绪顿时起来了 。 第二天现场拍摄 , 情感当时就爆发出来 , 效果非常好 。
俞白眉这次也是监制之一 , 他和我探讨剧本上的问题 , 帮我修饰剧本 , 从青年人的角度 , 给了非常有用的建议 。 邓超与我是第三次合作了 , 他的才华和敬业精神投射到角色上 , 真实又感人 。
导演王强是一位青年导演 , 很有才华 。 在影片制作过程中 , 如果我觉得有处理得不太好的地方 , 会比较坦率地说出来 。 之后 , 大家再在一起酝酿讨论 , 讨论谁有道理 , 最后就按照商议的结果来 。 跟年轻人在一起 , 我的心态也变得年轻了 , 收获很大 。
我们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 如果说这部影片有遗憾的话 , 那就是我们对采访对象的生活体验还不全面 , 在云南待的时间还不够长 , 他们的生活里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
电影要懂艺术 还要懂市场
我之前担任编剧的电影 , 很多都有原著小说 。 但小说只是给了一个故事 , 真正改编成电影还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艺术创作 。
比如说《集结号》 , 原著中的抗美援朝只是几笔带过 , 我后来又丰富延展了情节 。 创作剧本之前 , 要看大量的资料 , 包括一线指战员写的日记、专门研究战争的学者写的文章 , 里边有非常详实的资料 。
当时我还找了美国和日本对朝鲜战争的每个战役的详细描述 , 尤其是日本 , 日本对朝鲜战争发生的每一个大小战役都有记录 。 他们搜集的各方资料非常详细 , 一个连队发生的战斗都有记录 。 我看了这些之后 , 一下就被带进历史了 , 在构思电影人物的时候 , 人物在脑子里会特别清晰 , 真实感特别强 。
说起来 , 张艺谋导演的新片《狙击手》也是抗美援朝的题材 。 这部影片我看了 , 非常不错 , 视角很小 , 但是拍得很有力量 。 张艺谋的电影始终不变的一点 , 就是像秦腔似的那种铿锵力道 。
从事了30多年的编剧工作 , 我的编剧风格没有太大的阶段性变化 。 从技巧和手法来说 , 基本上都是沿着惯性在走 , 自己原来的生活积累、艺术积累以及自己的人生观 , 在创作剧本时都定型了 。
唯一的变化是近些年会考虑市场因素 , 得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们的心血之作 。 写了半天、拍了半天 , 没有人看 , 就感觉非常不值 。 要吸引更多的人看 , 就得提高影片的生动性 , 找到跟现在电影市场的契合点 。
为什么《长津湖》能大卖?它和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 , 最主要的区别在技术层面 , 技术上的进步跟文化的发展同步 。
现在的短视频奇招百出 , 观众的耐受力也会随之增高 。 这就需要平台不断给观众投放刺激性的东西、具有新鲜感的东西 。 长此以往 , 短视频把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走了 , 人们放弃了独立思考 , 就越来越麻烦了 。 稀里糊涂地跟着乱七八糟的信息跑的人 , 他们的人生会被消耗掉 。
现在国内的电影主要是内循环 , 也不应排斥向外发展 , 要把自己的文化产品传递出去 。 但是这不光取决于我们 , 也取决于别人是否接受你的信息 。 信息的质量、取向 , 能不能冲破所有的障碍 , 直接抵达人心?这个都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摸索 , 这也是对所有电影从业者才华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