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18岁不屑资本的韩寒,终于在39岁变成了一个商人??( 二 )


不管是什么电影 , 讲的是什么故事 , 归根结底讲的还是人 , 而韩寒从18岁开始 , 直到39岁这年 , 所有的文艺作品讲的依旧是同一类人——小镇青年 。
从《后会无期》的东极岛 , 到《飞驰人生》的巴音布鲁克 , 再到《四海》中的南澳岛 。 小镇青年离家旅行 , 遇到陌生人和朋友 , 在旅途中成长 , 又回归残酷的现实一直是韩寒电影中横亘的主题 。
小镇的闭塞、冷清与韩寒电影中满腔热血的青年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向前是远方 , 身后是故乡 , 这也是韩寒电影中一以贯之的情怀与文艺 。
并且一直以来 , 有特定的一批观众是很喜欢韩寒导演的这一套 , 所以韩寒电影一直以来得以兼顾了票房和口碑 。
只是今年 , 韩寒的这个套路似乎玩砸了 。
崇拜韩寒的时代已经过去
以前的观众可以宽容韩寒电影中的文青 , 现在的观众不愿宽容了 。
一部分原因是韩寒变了 , 从前那个“不畏强权”的青年领袖韩寒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商人 。
在韩寒18岁的时候 , 他还是个叛逆少年 , 非常排斥商业 , 他把所有的稿费投到了自己热爱的赛车领域 。
一穷二白的时候 , 他仍然会在自己的博客首页公告栏里写道:不参加各种研讨会;不举办签售;不给活着的人写序;不为他人写剧本;不参加剪彩......
据韩寒之后回忆 , 他每年推掉的软文费估计就有上千万 , 而那个时候正是他最缺钱的时候 。
2011年 , 韩寒依旧会为自己参与了一场商业活动而感到抱歉 。 在停更许久后 , 韩寒说他很难过这么多年难得和大家交流一次还要染上商业色彩 , 真的对不起大家 。 ”
在一连发了8个“对不起”之后 , 韩寒注销了微博账号 。
但之后韩寒变了 , 他办起了自己的杂志 , 养活了一整个团队 。 他说要让周围的人跟着你赚钱 , 至少不能让这些人赔钱 。
所以韩寒开始拥抱商业 , 他成立了亭东影业 , 开始投资、主控电影 , 个人身价超过数十亿 。
韩寒完成了从普通作家、赛车手到导演、老板的身份转换 。
其实18岁的韩寒和39岁的韩寒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
但这个故事从叛逆少年嘴里讲出来就很动人 , 从身价数十亿的老板嘴里讲出来就不那么动人了 。
更为重要的是 , 不仅韩寒变了 , 当今的观众也变了 , 变得不再那么喜欢伤痛文学 。
当崇拜的滤镜被拿下 , 你会发现韩寒和郭敬明确实很像 , 一个喜欢流量大城市的纸醉金迷 , 一个喜欢文艺小镇青年的成长 。
两人在导演行业都属于玩票状态 , 并不具备硬实力 , 之前的风光多仰仗于他们本身自带的话题性 。
郭敬明率先被市场淘汰 , 韩寒还未被淘汰 , 但观众也渐渐看厌了他的模式 。
观众不喜欢 , 才是真正的无解 。
结语:
凭心而论 , 《四海》的水平比韩寒之前三部电影水平没差多少 , 单论拍摄水平甚至还成熟了很多 。
我们回头再看韩寒导演的首部电影《后会无期》 , 这里面的文青病更加严重 , 电影中夹杂着大量所谓的“韩式金句” , 已经到了无病呻吟的程度 , 完全没起到推动电影内容的作用 。
《后会无期》与《四海》都是弱故事电影 , 这是韩寒文青一面所导致的 。
《乘风破浪》和《飞驰人生》为什么看起来好点 , 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情节冲突更强 , 此外邓超和沈腾的表演也很大一部分冲淡了韩寒电影中的文青部分 , 让一些“做作”的台词看起来没有那么怪 。
所以《四海》没有“跌下神坛” , 这只是韩寒导演的一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