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茂|国家强大是百姓最大的幸福——聂茂接受湖南文艺网专访( 二 )


问:该著能够满足读者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独特的研究视角?
答:70后作家这个群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他们出生在文革末期或结束阶段 , 既有来自“文革”生活影响的初浅记忆 , 又有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阵痛与转型所带来的切身感受 。 他们形成了一个代际明显的“身份共同体” , 既不同于“50后”作家、“60后”作家仍然聚焦家国天下、形成所谓的“历史共同体” , 也不同于“80后”作家、“90后”作家更多地关注“小我”、用各类利器撕开这个时代、形成所谓的“情感共同体” , 70后作家更像是一群飘浮的、没有根的在大地上游荡的人 , 他们有着天生的忧郁、孤独的体验和诗人的幻想 。 他们不高调 , 也没有高调的资本 , 但他们也从不自轻自贱、像王朔那样想骂别人先把自己踩在脚下 , 他们骨子里有一股傲气 , 但把这股傲气收敛得很好 , 不露半点端倪 。 他们既受制于余华、苏童、格非等60后作家的巨大阴影 , 又受压于80后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巨大冲击 。 他们夹在其中 , 年少即经沧桑 , 但他们没有放弃 , 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以及这个时代给予他们的磨砺 , 他们默默地以特有的韧劲和毅力 , 用集结的方式突围 , 用作品的厚度和力度说话 。 他们很好地证明了自己 , 证明了自己的理性、坚持、睿智和沉稳 。 而今 , 他们越来越成为文学期刊的亮点 , 成为中国文坛崛起的主力军 。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这本以70后写作和文学湘军五位青年作家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 力图构建一个广阔而多元的审美场域 , 我努力将宽阔的艺术视野与地域性的美学风格融汇一起 , 通过个体与时代、传统与现代、现实际遇与精神裂变之间的对话 , 浓缩了一代人的集体经验 , 为中外读者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以及“中国70后一代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聂茂《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中英文封底对照
问:该书与同类作品在研究风格、研究范围和深度的不同之处?
答:有关中国经验的文学批评的单篇文章有一些 , 如雷达、贺绍俊、贺仲明等评论家都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有关70后作家文学表达的单篇文章也有一些 , 如洪治纲、谢有顺、张莉等批评家也有过这方面的文章 , 有关文学湘军和湖南五位青年作家的评论也有一些 , 如刘起林、晏杰雄、刘恪等人都写过 , 但将三者结合起来 , 作一个整体考察的 , 十分鲜见 。 而在分析70后作家的作品中 , 对文学湘军五位青年作家进行集中阐释的更是没有 , 因此 , 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 。
问、该书主要的学术特点与学术贡献是什么?
答:该书非常注意将所论述的五位湖南青年作家与中国70后其他代表性作家进行比较研究 , 将其与整个“70后”作家群体结合在一起 , 通过阐释这一代人共同的代际特征 , 进一步凸显出所评论的几位湖南作家的独特个性 。 其学术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充分着力于作家作品 , 深入进行文本分析 。 著作花费大量篇幅于作家作品 , 甚至说整个批评分析都是建立在对作家作品的细读之上 。 在组织结构上 , 第三章是对湖南五位青年作家的整体聚焦 , 第五、六、七章 , 则是对70后作家们的具体文本进行细致全面的阐释;
第二是该书充分关注作家作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 也就是说 , 著作虽然是对作家作品整体展开细读 , 但是最核心的角度却是在他们与本土地域文化的关系上 。 比如作品所呈现出的地域性因素 , 比如作家精神、风格与其背后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 , 从中发现作家们的精神血脉中渗透着他们生活的地方经验 , 他们的创作个性也充分凝结着其文化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