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前世”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里的龙凤石雕冠绝天下( 二 )


而这 , 也与历史学者、明中都皇城的“再现者”王剑英的观点不谋而合——“进承天门往北 , 经御桥(外金水桥、外五龙桥)至午门前广场” 。
|北京故宫的“前世”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里的龙凤石雕冠绝天下
本文图片

但是 , 也有和王剑英观点不一致的地方 。 意料之外的不同 , 着实让王志“喜出望外” 。 之前 , “五龙桥”一直是主流观点 , 王剑英也依据明《凤阳新书》所载“御桥五座 , 在午门南”赞同这一观点;近年来 , 还流传“九龙桥”的说法 。 而随着外金水桥遗址发掘进入尾声 , 桥梁数量的谜底也已揭晓 。
原来 , 那两种说法都不对 。 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 , 河床之上 , 有7座桥的单拱桥券出现 , 是为“七龙桥”;每个桥拱由白玉石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形成券脸 , 内以砖券 。 从桥券的分布还可以推断出 , 外金水桥呈“2—3—2”东西对称的布局——这都与北京外金水桥不同:北京天安门五个门洞对应五座三拱桥 , 另外在太庙和社稷坛各对应一座单拱桥 。 而明中都午门设计为“明三暗五” , 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掖门 , 中间三座外金水桥为一组和午门中间三门洞对应 , 边上各以两座为一组 , 对应午门的两“观” 。
“这七座桥整体构成中轴线上的外金水桥 , 最中间一座为御路桥 。 各桥在建造上暗含了等级秩序 。 ”王志说 , “‘七龙桥’的发现将更新我们对明中都中轴线建筑布局的认识 。 它勘正了《凤阳新书》造成的误解 , 印证了《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 。 ”
道路系统是否建成仍无定论
|北京故宫的“前世”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里的龙凤石雕冠绝天下
本文图片

午门之南 , 在外金水桥和长安街之间有两处土堆 , 那是承天门发掘回填后的遗迹 。 考古发现 , 承天门城台呈长方形 , 城台中间原有三个门洞 , 与午门中间门洞基本对应 , 共同位于明中都的中轴线上 。 而在两侧禁垣墙接近城台处 , 还各开有一门 。 城台的墩台为外包砖内夯土结构 , 包砖厚度4.8—5米 。 夯土芯为夹砖瓦夯土 , 也就是一层砖瓦一层土 。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细致、涉及多学科的分析呢?
王志笑着说:“考古不是为了挖宝贝炫耀 , 而是要获取历史信息 。 以承天门遗址发掘为例 , 通过发掘可以了解到承天门的布局、规制、建造工艺、兴废过程等信息 , 以揭示其科学、历史价值 。 ”
“从发掘的承天门与午门 , 东、西华门对比看 , 几座城门在城台的长宽尺度、门洞数量及尺寸、建筑用材和砌法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 这些差异体现了规制、等级的区别 。 ”王志对采访人员说 。
|北京故宫的“前世”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里的龙凤石雕冠绝天下
本文图片

目前 , 从2015年开始的承天门遗址发掘已基本完成 。 三年的时间 , 对于明中都的整体发掘而言 , 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 。 尽管明中都遗址发掘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中都城是建在高亢的原土层上;罢建至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 , 地层不太乱;遗物仍在原位 , 遗址清晰可辨等 。 但也有着先天性的“无奈”:规模太大、地下水位高企、排水不便等 。
在现场待了3年的王志对“水患”深有体会 。 地下40—50厘米即可见水 , 排水不畅 , 不仅影响对重要遗迹的判断 , 还容易造成坍方垮塌 , 使遗迹本身受到威胁 。 此外 , 在含水的淤泥层进行发掘 , 可谓拖泥带水 , 人力铲锨进展缓慢 , 速度只有普通土层的五分之一 。 他说 , 金水河发掘的前期工作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开始 , 但出水量巨大 , 工作开展极为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