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遗址|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黄山遗址:缘何一眼惊千年( 三 )


黄山遗址出土的上百座屈家岭时期墓葬 , 是目前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这一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 , 头枕白河、足蹬独山 , 排列有序、等级森严 。 墓葬中的人骨遗存几乎都保存完好 , 十分罕见 。 马俊才说 , 这得益于黄山周围的土壤环境 , 也给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 。
经过与北京大学合作进行人骨DNA的采样测试表明:一直被视作“南方人”的屈家岭人 , 其中编号M44墓中的个体和黄河流域古代人群有着显著关系 。 “M44墓中的个体是迁徙、贸易还是战争原因由北至此 ,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马俊才说 。
“考古奇观”的新期待
从考古大棚走出 , 站在黄山顶上眺望 , 麦苗青、油菜黄、桃花粉 , 玉带般的白河从东边山脚下流过 , 西边是已经湮没的古河道 , 蜿蜒通向远方 。 几千年前 , “黄山造”的玉器就是从这里辗转走向中原、流通江汉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发达的玉器制作相比 ,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较为稀少 , 以玉闻名的黄山遗址因此也得到了考古界的特别关注 。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认为 , 黄山遗址距离独山不远 , 独山有独山玉 , 这是人类最早利用玉这种优质材料的证明 。 这里从仰韶时期到屈家岭时期一直从事玉器加工 , 虽然文化变化了 , 产业没变 , 而且社会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 , 为反映史前社会发展过程提供了资料 , 非常难得 。
面对脚下这片与玉相伴的黄土 , 马俊才也有甜蜜的“烦恼”:“整个遗址层层叠叠都是宝 , 房摞房、墓摞墓 , 常常出现仰韶时期、屈家岭时期制玉作坊和房址、墓葬相互叠压打破现象 , 手铲稍一挖 , 就碰到其他时期的东西 , 抉择困难 。 ”
越是复杂 , 越要规范 。 细致的发掘流程、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边发掘边保护的理念 , 马俊才探方里的几把刷子在业内颇有名气 。 专家这样评价黄山遗址发掘工作:墓葬清理得非常精彩 , 非常细致 , 连弓矢的痕迹都做出来了 , 这在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中十分罕见 。
优越的地理位置、保存完整、现代因素干扰少 , 黄山遗址跨越几千年且文物遗存丰富集中 , 具备极高的展示价值 。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认为 , 黄山遗址兼有南北文化整合的特点 , 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 非常适宜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它的发掘研究、保护展示 , 必将为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历史文化支撑 , 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