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二 )


经有关人员研究鉴别 , 这一漆匣石砚制作于东汉时期的公元126年至167年之间 。 另河南洛阳市博物馆中现藏有一个东汉圆形带足石砚 , 也同样没有研石 。 这一明显的特征可以看出东汉时砚的变革已开始向现代砚发展 。 东汉砚除无研石外 , 圆形三足是另一特征 。
1955年在河北沧县四庄村东汉墓出土双盘龙盖三足石砚 , 此砚三足浑厚质朴 , 上面刻有简单的花纹图案;1956年安徽太和马古堆也曾出土了三足石砚;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藏有一方汉代三足石砚 , 砚面较浅 , 上端开有一椭圆形水池 , 三足为熊头状 , 每足之间透雕熊兽相斗 , 线条流畅 , 图案浑朴 , 为不可多得的汉砚佳作 。
砚台|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本文图片

由于漆器工艺在东汉时极受重视 , 此时还出现了漆砚这一新品类 。 据1966年《考古》杂志第2期载:1956年在安徽寿县一东汉墓中 , 出土了一长方形漆砚 。 这种漆砚的做法是 , 在砚型外面用麻布及丝织品裹缠上 , 在麻布丝织品上涂上一层漆灰 , 经晾干打磨后 , 再涂上一层朱漆 。 这种漆器的制法 , 被称为“夹纻胎” , 它最早始于战国末期 , 东汉时被运用以制砚 。 这种砚台轻便、坚固、耐用 , 比木胎略胜一筹 。
由于东汉砚的制作已较为讲究 , 因而对砚的保护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 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砚盒 , 并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性 。 东汉时除原有的漆砚盒外 , 还有以金属铜为质材制作的砚盒 , 并采用一种鎏金技法 , 即用金和水银混合成的金汞剂均匀地鎏抹在砚盒的表面 , 再用火烤 , 使金汞剂中的水银蒸发而金牢固地依附在盒面 , 然后用玛瑙工具压磨成光 。
这样制作的砚盒耀眼夺目 , 也使砚台身价百倍 。 在江苏徐州东汉墓中 , 出土过一兽形鎏金铜盒砚 。 兽身为砚盖 , 通体鎏金 , 镶嵌有各色宝石和红珊瑚等 , 砚面为石片镶嵌 , 利于砚墨 。 这件鎏金盒砚不愧是东汉时期鎏金镶嵌技艺高超水平的代表作品 。
砚台|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本文图片

在东汉时期 , 砚的发展完成了从有研墨石到无研墨石的过渡 , 这是砚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 这时还有了对墨砚起源、发展等的理论著录问世 , 东汉兰台令史李尤的《墨砚铭》就是其例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砚的制作除继续以石、陶、金属为质地外 , 还出现了瓷砚这一新品类 。 其砚型有圆形、长方形、凤字形 , 并有多足 。 这一时期 , 可说是砚得以定型的阶段 。 在出土的文物中 , 较少发现魏时的砚 , 但在古籍中却有很多的记录 。
在晋代 , 由于多使用漆烟、松煤混和制作的墨丸 , 砚的形制也随之变化 , 成为多凹心砚 。 此砚和右军砚极相似 。
在晋代时期 , 瓷器生产迅速发展 , 蹄形足的圆形青瓷砚也以崭新的风貌问世 , 成为砚家族中又一新成员 。 江西永丰县曾出土东晋时的一方三足圆形瓷砚 。 1958年 , 江苏南京市发掘的东晋墓中也曾出土二方瓷砚 , 说明了晋时瓷砚生产、使用的普遍性 。
砚台|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本文图片

晋时的陶砚生产远不如两汉时期 , 陶砚常常被作为殉葬之物 。 另外 , 晋时还有漆砚、木砚、金属的铁砚、铜砚的生产 。
晋朝石砚的制作者较富有艺术性 , 这种精雕细刻的砚台 , 既是文具用品 , 又是一种艺术杰作 。
南北朝时 , 瓷砚的制作者和晋时一脉相承 , 大都以青瓷制作 , 多为圆形 , 砚心无釉 , 均有足或蹄形足 。 建国后在江西永丰县沙溪公社和湖南长沙出土的南朝青瓷圆形砚 , 都为五足砚 。 由此可以看出 , 南北朝时代 , 是带足砚发展的鼎盛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