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曾熙 篆书七言联 25×130cm×2 1920年
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 , 生于嘉庆 , 卒于同治 , 字子贞 , 号东洲居士 , 晚号蝯叟 , 一作猿臂翁 。 湖南道州人 , 世人称之为何道州 。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 , 尤以书法著称于世 , 被誉为清代第一人 。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引何绍基孙何诗荪言:“咸丰戊午(一八五八) , 先大父年六十 , 在济南泺源书院 , 始专习八分书 , 东京诸碑 , 次第临写 , 自立课程 , 庚申(一八六〇)归湘 , 主讲诚南 , 隶课仍无间断 , 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 , 各临百通 。 ”清代在隶书领域里 , 像何绍基这样通过苦学 , 遍临汉碑的隶书大家 , 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 他的隶书通过大量临写和广泛的取法 , 吸取清代郑簠、金农、桂馥、邓石如、伊秉绶等人的书法创作之长 , 创造出迥异于前人的隶书来 。
本文图片
曾熙 节临《驭方鼎》立轴 51×123cm 1920年
曾熙和何绍基都是湖南人 , 对这位书法前辈推崇备至 , 曾熙认为何绍基的隶书以篆隶的用笔方法去写八分 , 比伊秉绶、邓石如的隶书还要好一些 。 从曾熙传世的书法作品中 , 确实能够看出受何绍基影响最大的就是隶书 。 但是曾熙学习何绍基的隶书并不是一成不变 , 而是加以《夏承碑》《华山碑》的结体与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 康有为曾这样评价道:“农髯与道州同乡 , 其八分亦可继美 , 而其最得力者在《华山》《夏承》 , 皆圆笔也 。 由圆笔以下穷南碑 , 故其行楷各体皆逸 , 体峻者见骨气 , 体逸者见性情 。 所谓阴阳刚柔各尽其妙 。 ”如曾熙辛亥(一九一一)后在景公祠堂教书时题写的隶书“曾景公祠” , 每字都在二尺以上 , 用笔横平竖直 , 结体也端正安详 , 写得甚为高古 , 有汉碑的气象 。
本文图片
曾熙 节临《师鼎》立轴 51×103cm
李瑞清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作《衡阳曾子缉鬻书直例引》 , 极力称赞曾熙的书法 , 认为其隶书主要来自于《夏承》《华山》《史晨》 。 曾熙的隶书确是以《华山》《夏承》碑为基础 , 加以变化而出之 , 风格多样 , 姿态百出 。 曾熙认为:“《夏承碑》阴敛阳舒 , 云谲涛骇 , 盖中郎取古籀之精以入八分 , 神品也 。 ”“《华山碑》善用折笔 , 逆入逆出 , 《夏承》笔柔 , 此刚劲 。 一入魏则平滞无生人趣矣 。 ”《华山碑》自出土以来 , 倍受赞誉 , 被称为汉碑第一 , 学者众多 。 但是能得《华山》真髓者非曾熙莫属 。 正是由于曾熙隶书的出神入化 , 李瑞清才以媲美蔡中郎的洞达之气来赞誉曾熙的隶书 。
本文图片
曾熙 篆书八言联 39×173cm×2 1921年
流传下来的曾熙隶书墨迹主要有两部分 , 一部分是他为弟子作示范留下的临摹汉碑的作品 , 有二十余种 , 还有《曹全》《封龙山》《华山》《石门颂》等等 。 从这些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出曾熙学习隶书的思路和途径 , 以及他的教学理念 , 而且还可以看出曾熙在为弟子示范时 , 不拘泥于原碑的形似 , 而着眼于原碑的神气 。 另一部分就是曾熙创作的诗、文和对联作品 。 在这些作品中有如联句“清奇倪高士 , 风度董华亭” , 用笔多圆 , 一波三折 , 结体尚扁 , 得《华山》之风韵而有新意的;也有如隶书轴“齐周之间” , 用笔以篆书中锋为之 , 用墨浓重饱满 , 下笔有力 , 横平竖直 , 古意盎然的;也有如联句“名世应五百岁 , 说法有三千人” , 结体似篆书 , 呈长方形 , 长撇大捺 , 没有燕尾之意 , 面貌古朴 , 昂昂然有山中老者之风 , 凛然不可犯的 。
- 作家|我年入千万的作家朋友:如何优化小说里的人物关系
- 周大新|周大新:年轻人也要有面对不测的准备
- 踏青|假日书房|肖复兴:满眼盎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
- 古城|文明起源?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
- |万历皇帝定陵出土的金冠,到底有多牛?
- 公安|致敬·缅怀·奋进!这是我们的表达!
- 上海|80后作曲家用音乐记录疫情生活,写给每一个为抗疫奉献的人
- 文化|【互动有奖】今天,来看这个昌平人自己的清明专场活动
- 传统|二十四节气|田兆元:清明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节日
- |《清明奇妙游》中的西园雅集:文人风骨英雄气,中华文脉绵延千载的明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