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主动程度,都与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密不可分( 二 )


许多孩子在进入集体之前 , 都只熟悉家庭环境下的相处模式 , 但上了学就不同了 , 最初这个环境需要他们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 因为这里没有家人 , 也不是熟悉的家庭环境 。
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每个举动会引来他人怎样的回应 。 这些不确定性都会形成一定的不安全感 。
渐渐地 , 他们会开始摸索学校里的生存法则 。 比如他们需要发展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 此外 , 更重要的 , 他们会明白在班级里、课堂上 , 那些教师就是“绝对的”权威形象 。
甚至有些孩子回到家中常常会以“我们老师说......”作为一句话的开场白 , 有时他们还会用教师的观点来对抗父母的观点 。
这样似乎就能扩大一部分他们在父母面前的影响力 。 也就是说教师的存在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 。

大多数学生会天然地认为教师通常都是比父母(养育者)更加可信的 , 因为他们在教授自己知识 , 做着一件自带“科学严谨”属性的事情 , 所以很长时间内 , 学生们是无法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教师这个人区分开的 。
但是我们非常清楚 , 教师只是众多职业当中的一种 , 他们是在传授知识 , 这一点不假 , 但如果他们自身没有研究和探索的欲望 , 那么他们传授内容的方式就会是一成不变的 。
他们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绩 , 以及学生们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预留给他们的“功课” 。 (或者叫任务)
那么最终结果就是教师忽视了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应有的创造力、影响力 , 同时也忽视了每个学生作为孩子的另一面 。
凭着经验主义去工作的人 , 往往都会忽视个体的特殊性 。 就像医生 , 他们不可能不去询问病患自己的感受、状况等 , 而且一定是要让病患把症状尽可能表达清楚 , 他们才会根据每个病患的不同状况、家庭条件以及身体能够接受的治疗程度开出诊断 , 而不是用“我说 , 你听”的态度去对待所有患者 。

那么对于教师也是一样的 , 孩子们在专注力、接受程度以及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方面都是有区别的 。 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 一个孩子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在4~5岁时就会基本成型 , 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
能否得到改善 , 则取决于那些家庭之外的、且能够对他们产生影响力的人有没有带领他们做出一些开拓思维的训练等 , 但重点是要以人为本 , 关注“个体”的真实状况 。
除了教授教材中的固定内容之外 , 还要加强学生对观察力、专注力、独立性、以及思维方式的训练 。
使学生们逐渐了解自己对教师(这个权威人士)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 能够受到一定的关注度 。
然后再逐渐发展出对于学科、课堂、解决问题、思考等事物的兴趣 , 完成“通过对具象事物的观察来推断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的转化 。
【教师|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主动程度,都与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密不可分】
学生在多年受教育的过程中 , 能够解决的学科中的问题很多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走上社会后也有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因此 , 他们需要在受教育的阶段中发展出独立性及思考力 , 这样即便他们面对的是未知事物 , 他们依然具备该有的心理素质、勇气、思维和智慧 。
然而 , 在这个逐渐拓宽思维、发展独立性的过程中 , 学生们会接触特别多的教师 , 但谁才是愿意主动去引导他们的那一位 ,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
只能说教师这个职业的创造性是毫无疑问的 , 但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发挥创造力的教师却非常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