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抒情诗歌创作的历史中 , 诗人们也一直追求如何使这一体裁 , 在形式上更加精致、更能动人 。 始初 , 人们知道 , 句子齐整、句末押韵 , 容易为审美受体所接受 。 因此 , 在周代的八百年间 , 除荆楚一些地方以外 , 流行四言诗 , 即一首诗中 , 诗句多少不作限定 , 全诗每句四字 , 句末则多数要押相同的韵 。 八百年后 , 人们发现 , 除押韵外 , 以单音节和双音节的词语互相配合 , 诗歌会显得更灵动和美听 , 于是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 。 请看 , 文学形式的进展就是这样的古怪 , 格式的突破 , 只加上一个字或加上三个字 , 竟需要经历几百年的工夫 。 可见 , 艺术形式的改革、创新 , 历来并非易事 。
其次 , 在汉代以后 , 骈体文流行 。 这种文体 , 两句之间字数一般齐整 。 而相应句子的词性则或相同 , 或相对 , 这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对偶美 。 像曹植在《洛神赋》里写洛神的容貌 , 就说:“其形也 , 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 。 荣曜秋菊 , 华茂春松 。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这些骈偶的句式 , 对南北朝以后作者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美 , 出现了“律诗”的形态 , 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更重要的是 , 在北朝 , 文学家兼音韵学家沈约 , 认识到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几个声调 , 有不同的音高 。 这四个声调 , 平声吐气平顺 , 可以统称为“平”;而上、去、入三声 , 发声部位与发声方法与平声不同 , 音高也不同 , 于是把“上、去、入”统称为“仄” , “仄”亦即“侧” , 与平声的声调对立 。 如果在诗句的节奏中 , 适当排列和规定平仄的变化 , 可大大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的活跃性 。 诗歌 , 诗歌 , “诗”与“歌”是有密切联系的 , 增强这一体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能让它更完美 , 更具有动人的魅力 。
沈约在取得音韵学成就的基础上 , 提出了诗歌创作要注意“四声八病”之说 , 导致南北朝诗坛在诗歌的形式上作了重大的改革 , 规定了诗歌应该具有一定的格式 。 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 , 人们制定了七律、七绝和五律、五绝的诗歌形式 。
当然 , 汉代以来只重押韵不重节奏平仄的五言诗、七言诗 , 依然可以在诗坛里存在 , 人们则称之为“古体诗”或“古风” , 让它有别于讲究平仄的“近体诗” 。 在整个唐代 , 延续至晚清 , 千百年间 , “古体诗”在诗坛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 由于“古体诗”没有平仄和句数的限制 , 作者可以纵笔直书 , 似乎“自由”一些 。 而“近体诗”则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全诗只有四句或八句 , 比较简短易记 。 加上铿锵的音节、和谐的韵律 , 更容易敲开审美受体的心灵之窗 , 更容易烙在人们的脑海里 。 初唐时期 , 就有许多诗人以这种新的诗歌的形式进行写作 。 即使是创作一些篇幅较长、不限句数的诗篇 , 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也注意到在句子中平仄的运用 。
然而 , 初唐时期的律诗和绝诗 , 毕竟是新生事物 , 人们对它的掌握也未臻成熟 , 界限仍宽 。 这一点 , 在初唐诗人王勃的创作中 , 就有明显的反映 。
就诗歌形式走向精致化和注意音乐性而言 , 应该说是我国传统诗歌迈出了新的一步 。 当然 , 也有人认为诗作应该让人的感情自由抒发 , 为它设立格律 , 岂不是给感情的表达加上铁镣?的确 , 凡事都有两面性 , 诗歌格律会对诗人的畅想产生或多或少的约束 。 但若说它等于让人戴着铁镣跳舞 , 也不尽然 。 因为 , 这需要看这舞者是否真懂得跳舞 , 不会跳的人 , 给他加上铁镣 , 自然碍手碍脚 , 而聪明的舞蹈家 , 反而可以把铁镣运用起来 , 或挥动 , 或抛甩 , 这会让它更有助于增强舞蹈的韵味 。 如能纯熟运用诗歌的格律 , 这“铁镣”也会让你的创作生色 。(本文为黄天骥著《唐诗三百年: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一书“小引” , 题目为编者所加 , 略有删减 。 )
- 家父汉高祖|《家父汉高祖》突破四万均订大关,成为近几年起点历史新书中均订最高的作品
- 沙画|以沙为桥,以画为眼 沙画创作者贺磊:沙画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个窗口
- |700多年没腐烂的古尸,打开棺材时,女尸的肚子瞬间变大了
- 朱元璋|山东挖出朱元璋儿子墓,打开棺椁瞬间让人流泪,墓中还有元代古琴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九江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修旧如旧中焕发新生机
- |宁夏公开征集各个历史时期共青团老物件
- |《山河月明》:秉持“匠人之心”挖掘历史细节
- 艺术|暑假全家一起来看剧!2022青岛大剧院“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演出今天开票
- |【神州珍藏】肖孟瑞:触摸历史脉搏 感受文物风神
- 高骈|大唐冷门诗人高骈,文武双全,惊才绝艳,3首唐诗惊艳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