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俊艺术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二 )


弗洛伊德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角度谈论作为个体意识之下的潜意识 , 比如关于抽烟在他看来是成年之后恋乳情结的转化形式 。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充斥着性欲 , 但不得不说弗洛伊德对于人类潜在意识的理解是深刻的 。 但是他关于潜意识的研究过于狭隘 , 未能涉及到更为广阔的地带 , 比如说人作为自然万物一部分与自然生态的意识关系 。 从这点来看 , 中国的山水哲学很早指涉到这种潜在隐秘的联系 。 若以现世伦理作隐喻 , 则最为恰当的便是“母与子”最为对应 , 而这点也可以从各文明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中看到 , 比如关于造世的神话和讴歌自然的诗歌 。
|傅文俊艺术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本文图片
《青绿山水No.4》傅文俊 数绘摄影 80x100cm 2014
再次回到美术史本身 , 我们发现与自然变成了艺术描绘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 比如说唐朝的鞍马绘画:唐朝是鲜卑游牧民族 , 自马上获有天下 , 入主中原后他们也逐渐融入到汉民族的农耕文明 。 没有战争的岁月 , 他们开始怀念马上的日子 , 于是画马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 最终关于鞍马的绘画在唐朝得以兴盛发展 。
中国最重要画种山水画的兴盛也基于同样道理 。 早期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 魏晋尚有“人大于山 , 水不容泛” 。 宋朝时期 , 经由城市化发展 , 大量士人经由科举涌入城市 , 山水画由此兴盛:“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 , 由农(富农、地主)而仕 , 由地方而京城 , 由乡村而城市 。 这样 , 丘山溪壑 , 夜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 , 楼台亭阁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 , 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 , 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普遍的意义 。 “除去技术因素不计之外 , 这正是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 , 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 。 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反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 。 ”(李泽厚《美的历程》)
|傅文俊艺术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本文图片
《青绿山水No.5》傅文俊 数绘摄影 80x100cm 2014
工业文明之后 , 人类文化普遍怀有“乡愁” 。 而所谓“乡愁”其实是种隐喻 。 乡愁对应的是对“家”的眷恋 , 对“母亲”的思念 。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 , 割断了与自然天然的依赖关系 , 重新建立以“人”自身为主体的崇高地位 。 于是乎 , 人类远离了“故乡” , 抛弃了“母亲” , 终日游走于荒原 , 成为孤独的“流浪者” 。
无论科多么发达 , 我们始终发现 , 那种对于自然母体的怀念顽固地存在着 。 只是在当代社会 , 这种情结转化了 , 我们在更为复杂形态中重新建立起某种连接:体验过摩天大厦的冷漠 , 所有的城市规划都开始重视到公共自然空间 , 比如公园、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建造 , 它们是依照人类意愿重构的被圈禁的自然;另一方面 , 每个家庭都要养些花草 , 而在这方面发展最为极端艺术形式莫过于“盆景” 。 所谓“盆景”仍旧是人为的自然形式 , 它在极小空间上重构山、水和植物 , 企图重建一种关于自然的微缩景观 。 数码科技、图像泛滥之后 , 我们的手机、电脑也要以自然为背景 。 从现实来看 , 关于自然的视觉是空前发达的 。
|傅文俊艺术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本文图片
《青绿山水No.6》傅文俊 数绘摄影 80x100cm 2014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 的确在未明的地带我们看到了美 。 但“距离产生美”又有另种解读——“距离”相关的思念与想象产生了“美” 。 于是乎 , 当自然充满了诗情画意 , 我们反而离自然越来越远 , 它也逐渐以思念的形式寄居在我们脑海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