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高龄坚持写生变化发展令其惊叹
近日一早 , 年过七旬的王忠弟 , 从现居处花果园早早起床出门 , 乘坐“花果园——绿色未来”区间快巴专线 , 直达观山湖公园 。 到达目的地后 , 凭借绘制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写生作品《金华湖》 , 很快找到了如今已经变成“网红”地标的彩虹桥 。
横跨公园的弓形大桥、远处林立的高楼、重新修葺的人行步道……阵阵春风吹过 , 王忠弟席地而坐 , 拿出随身携带的绘画工具箱 , 开启了时隔50年的又一次故地写生 , 与此前不同的是 , 这一次又有更多的变化 , 需要他从新作品中来进行真实再现了 。
“这次重返故地写生 , 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包括便利的交通、城市建设的发展 , 与自然风光的重新融合 , 看着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 , 真是令人感叹如今贵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 ”
王忠弟说 , 想当年 , 他和友人一起骑自行车数小时 , 才来到此处进行写生 , 而今坐上专线公交个把小时就能直达 , 对比之下 , 真是省时省心不少;此外 , 当年这里尚未得到开发 , 极目望去只有广阔的湖面与远处的山峰林立 , 其中尽是自然之美 , 而今 , 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元素融入其中 , 毫无违和感之余 , 也凸显了这些年家乡发展变迁的巨大便利 。
“我能画多久不知道 , 但只要腿脚还灵便 , 就会一直画下去 。 ”
本文图片
1997年创作的代表作《笛声万里关山路》 。
自幼喜画着迷火车自学成才确立风格
王忠弟 , 四川广安人 , 1950年生于贵阳 , 自幼喜画、注重写生 , 4岁起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 但受时代限制一直没机会接受正规美术教育 , 凭借一腔虔诚热情与坚定信念 , 十多年间与自然朝夕相处、心物交流 , 逐步确定了自有特色的油画创作手法 。
“如今的青少年系统学习绘画的条件 , 真是我们那代人无法想象且非常羡慕的 , 当年之于我来说 , 没有这些良好的辅助条件 , 仅仅凭着对绘画的一腔虔诚喜爱 , 在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帮助下 , 通过有限机会走进文化、艺术馆体验学习 , 就是最大的帮助了 。 ”
王忠弟告诉采访人员 , 学画之路道阻且长 , 更多的都是一种“自我修炼” , 不过 , 在那段日子里 , 也让他找到了绘画之路上的第一位导师 , 即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的希施金 , 其创作的风景油画让他倾心不已 , 遂用相近的手法依样画葫芦创作了大量油画和素描写生 , 也基本奠定了后来自身的油画道路及手法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在各类题材中 , 王忠弟还特别着迷火车 , 但由于当时不能进行写生 , 他就利用长时间的细致观察 , 凭借记忆去画 , 一来一回间 , 熟能生巧的创作了不少关于火车的相关作品 , 正是如此 , 也为其后来能够供职于铁路系统 ,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
熟悉王忠弟的人都说 , 他的画始终坚守自己的风格 , 有很强的写实与空灵感 , 同时 , 通过对光线、表情、地貌等细节去延展 , 每幅作品都显得细腻独特 。 对此 , 他也有着自己的补充 , 虽说风格可以延续固定 , 但用画笔记录下来的点滴却是一直在变的 , 这也是其乐在其中 , 坚持创作至今的关键所在 。
本文图片
成名作《山花》 。
【王忠弟|【聚焦】记录城市发展,展现时代变迁——72岁画家笔下的贵州】
- 转向|2021网络文学报告|现实题材复合增长率居全类目第二位
- 杨素筠|【民族文化】吉岗擦擦‖杨素筠
- 花岗岩|石雕大象图籍
- 梨花|清明是一滴墨
- 新华书店|儿时最爱“小人书”
- hr|hr不经员工同意私自背调犯法吗?
- 历史|绵延不绝的哲思匠心
- 登楼赋|【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登楼赋》之六——“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 沈炜道|【原创】甘肃省|沈炜道:山桃花在山坡坡张望(外一首)
- 习惯|【王蒙文学院?专栏签约诗人】雁过留名 (外三首)李振全(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