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贤平|全台湾记者帮忙拍摄,为何这部电影,却成张艺谋至今不愿提及的痛!( 二 )


第一 , 国内缺少拍摄商业类型片的经验 。
80年代中后期 , 受到好莱坞电影影响 , 再加上国家对“题材多样化”的提倡 , 涌现了娱乐片的拍摄热潮 。
但反观此前几十年 , “商业”、“类型”等名词在电影中是缺席的 , 国内电影人对这些只知道皮毛 , 更别说运用到实际的创作里 。
但在这股风潮影响下 , 几乎每个导演都想插一脚 , 张艺谋也不能置身事外 。
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 , 他说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 , 但前期筹备已经完成 , 碍于人情他只能硬着头皮去拍 。
可想而知 , 这种赶鸭子上架拍出来的作品 , 很难得到认可 。
所以拍完本片后 , 张艺谋回归自己擅长的领域 ,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 , 一步步迈入自己的导演巅峰 。
第二 , 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 , 就是不够“劲” 。
一般来说 , 一部合格的反恐类型片 , 通常有这几个特点 。
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 , 丰富饱满的人物刻画 , 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 , 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 。
但以上种种要素 , 在本片中要不是没有 , 要不就是一带而过 。
比如片中副队长爬上飞机设置麻醉装置的片段 , 本应是关乎全局的惊险时刻;
但在影片中 , 这场令人窒息的行动几乎成了对话的堆砌 , 看不到危险的步步紧逼 , 感受不到人物面临的危机 , 完全失去了千钧一发的紧张感 。
诸如此类的桥段 , 在片中比比皆是 。
而且片中涉及这么多群像角色 , 几乎都沦为毫无个性的“工具人” , 让人很难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共情 。
白开水般的剧情 , 模糊的角色 , 再加上当时普遍对娱乐片的看低 , 《代号美洲豹》遭到“围攻”也不足为怪了 。
03、全台湾采访人员自发为张艺谋拍摄素材
平心而论 , 《代号美洲豹》其实并不像评分显示的这么差 , 其中不乏一些亮眼之处 。
比如在摄影上 , 影片一开始使用手持摄像的方式 , 在摇晃的摄影机中营造劫机的混乱和恐慌感 , 让观众马上置身其中 。
此外 , 将多组照片结合旁白穿插在故事中间的手法 , 制造出一种“伪纪录片”的质感 。
其中为了一些台湾街头的照片素材 , 张艺谋还费了一番功夫 。
因为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完全放开 , 大陆的工作人员很难到台湾去采景 。
一筹莫展之时 , 张艺谋想起了有着“台湾新电影之母”的焦雄屏 。
作为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电影学者 , 焦雄屏当时频繁来往于两岸 , 和包括张艺谋在内的很多大陆导演都认识 。
没想到 , 短短几天后焦雄屏就寄来了一大摞素材 , 办事效率之快出乎张艺谋的意料 。
焦雄屏告诉他 , 因为《红高粱》 , 全台湾的采访人员都认识了这个“天才导演” , 所以现在都抢着帮他拍照呢 。
04、巩俐和葛优第一次牵手
除了摄影上的别出心裁 , 巩俐和葛优的出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
彼时的巩俐 , 刚出演了《红高粱》里敢爱敢恨的九儿 , 戏外也和张艺谋陷入热恋 。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 , 这部所有人看来如此糟糕的影片 , 让巩俐拿到了她的第一个电影奖项——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
白色衬衫 , 白色长裤 , 扎着干练的马尾辫 , 整个人都笼罩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优雅和性感 。
从开始时的顺从 , 到后来对人质的同情 , 饱受良心折磨的挣扎 , 再到最后的绝望 , 巩俐在有限的空间内演出了阿丽这一人物的悲剧性 。
彼时的葛优当演员不过四年 , 名声还没打出来 , 这部被人唾弃的“烂片”其实促成了他和张艺谋日后的第二次合作——《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