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二 )


【|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本文图片

武周 赵智偘墓志铭
此志刻于703年 , 记死者赵智偘(641-699)事 , 又记其子在母亲宗氏(656-702)死后举办盛大葬礼 , 合葬父母 , 并迁葬祖父母、叔父等人 , 形成家族墓地 。 如此耗费资源的作为 , 反映当时认为夫妻、家族应生死相依 , 共构理想归宿的家族观念 。 通篇作行楷书 , 风格受褚遂良(596-657)《雁塔圣教序》影响 , 字迹娟美 , 又有当时新制的文字 , 实为初唐墓志精品 。
|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本文图片

宋 吴说 《上问堂上帖》
吴说(?-1169以后) , 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
释文:说上问堂上太宜人 。 伏维寿履康宁 。 儿母妇孙 。 并拜问诚 。 三十姐孺人侍奉多庆 。 骨肉辈一一伸意 。 为别之久 。 不忘思念 。 五十五六十 。 皆得相近 。 种种极荷敦笃存顾 。 多感多感 。 郎娘均胜 。 闻甚慧茂 。 可喜可喜 。 此有需干不外 。 说上问 。 说衰晚骤当冗剧 。 触冒暑毒 。 忽得血淋之疾 。 楚苦良甚 。 不逮亲染为愧 。
本幅是一通尺牍 , 前段是主文 , 问候亲友 。 这一段由他人代笔 , 使用尖峭、圆转的笔法 , 单字的造形也拙于变化 。 后段自书附语 , 报告近况 , 并说明“不逮亲染”的原因 。 这一段的字体忽大忽小、笔画有聚有散 , 对比很强 , 行气却相当端整 。 线条的造形在方圆、粗细之间不断流畅地转换 , 笔法很高明 , 深得王羲之(303-361)神髓 。
|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本文图片

宋 范成大《荔酥帖》
范成大(1126-1193) , 南宋重要政治家、文学家 。 善书法 , 名列南宋四大家 。 字致能 , 号石湖居士 ,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 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 , 不辱使命 , 全节而归 , 除中书舍人 。 孝宗时 , 除敷文阁待制 , 四川制置使 。 后除吏部尚书 , 拜参知政事 , 进资政殿学士 , 领洞霄宫 , 加大学士 。 晚年隐居家乡石湖 。 与陆游友谊甚笃 。 成大才华横溢 , 素有文名 。 挟击时弊 , 赞成抗金 。 善写田园诗 , 诗风继唐 , 同情民苦 , 对后世颇有影响 。 不仅擅诗 , 而且善书 。 书法为诗名所掩 。 工书翰 , 精于行草书 , 师法黄庭坚、米芾 , 而自变其体 , 自成一家 。 其书遒劲可爱 , 生意郁然,飘逸古雅 , 用笔流畅自然 。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 , 虽韵胜不逮 , 而遒劲可观” 。 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 , 他的母亲蔡夫人 , 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
本幅原是报告自己岳母近况的尺牍 。 言辞朴素流畅 , 文简意赅 , 充满忧虑与关怀 。 通篇作行草 , 融合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风格 , 多用圆转、出锋、连笔牵丝的笔法 , 信手拈来 , 不多修饰 。 字体由大渐小 , 或由小渐大 , 再配合线条粗细变化 , 形成优雅、含蓄的动态感与节奏感 , 流露清新、温润、敦厚、婉转之美 。
|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本文图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