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把英雄的枪炮深藏在血液里——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 三 )


另一方面 , 我们除了希望看到独特的文学人物外 , 也希望在作品中了解那个时代的更多的信息 , 这是文学的知识性要求 。 在《长安》这里 , 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对时代重重矛盾和难解困惑的描摹 。 一张大字报轰毁了忽小月的精神世界 , 她爬上烟囱扑向了天空;连福入狱 , 为了忽小月既不写信也不收信;毛豆豆牺牲 , 黑妞儿不嫁等 , 这些悲剧因素极大地强化了小说的人性深度和人的精神困境;小说的叙述基调急促而流畅 , 与那个特定的年代极为合拍 。 小说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 , 尤其是对历史的客观态度 , 显示了一个作家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同时 , 这也是一个开放的现实主义 , 其中有诸多现代小说元素 , 特别是人物心理以及幻觉的摹写 , 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 因此 , 《长安》的丰富性是多种元素合力构成的结果 。 它为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经验 , 这是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 。
|孟繁华|把英雄的枪炮深藏在血液里——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
本文图片

阿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 , 1979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 四十年来 , 在戏剧界和文学界获得了诸多重要奖项 。 如是 , 阿莹能够写出优秀的长篇小说《长安》 , 就不足为奇了 , 他是有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的 。
去年12月 , 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作家代表大会期间 , 我第一次见到了阿莹 , 他的谦虚谨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他诚恳地谈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迷恋 , 倾心地讲述他的创作体会和对当下文学的看法 。 我惊异于一个西北人居然一口东北话 , 这既让我这个东北人倍感亲切 , 同时也大惑不解 。 阿莹告诉我 , 他小时候成长的环境就是在工厂大院里 , 工厂的许多技术骨干和工人 , 大多是从东北支援来的 。 大院就是一个小社会 , 不用与外界联系完全可以生活 。 于是 , 孩子们大多说东北话 。 说着东北话的阿莹因其丰富的个人阅历和对文学的执着 , 终于写出了《长安》这样的优秀作品 。 在北京 , 同行见面曾热情交流着读过《长安》后的兴奋 。 我在深深地为阿莹高兴的同时 , 也真诚地祝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
本文原刊于《青年报·生活周刊》2022年1月16日
|孟繁华|把英雄的枪炮深藏在血液里——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
本文图片

孟繁华
【|孟繁华|把英雄的枪炮深藏在血液里——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 , 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 辽宁作协副主席 。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编委等 。 著有《众神狂欢》《1978:激情岁月》《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等20余部 。 主编文学书籍80余种 ,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 , 部分著作译为英文、日文、韩国文等 。 2014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201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成果奖、中国文联优秀理论批评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