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越王者旨於睗(shì)剑·战国 , 剑茎处的丝质缠缑(gōu)仍存 , 极为难得 。 缠缑如同今天球拍柄上缠手胶 , 便于抓握 。 或许少虡剑原先也有这样的缠缑 。
刚需的刺激 , 会极大促进科技的进步 。 于是吴越之地铸剑工艺也在不断提高 , 复合剑、镀层防腐等黑科技层出不穷 , 而装饰技法也在不断提高 , 于是像少虡剑这样实用与美观兼得的宝剑 , 就应运而生了 。
那么这把少虡剑是如何从吴越地区来到出土地山西浑源的呢?史书曾记载从公元前584年晋吴通好开始 , 两国之间就通过盟会、聘使等方式频繁来往 , 吴国宝剑或许就是此时传入到了晋地 。 而吴国被越国所灭后 , 遗民四逃 , 将珍贵的宝剑带到晋地也合情合理 。 而春秋战国时期征伐不断 , 来自各地器物通过联姻和战获在各国之间流动 , 这也给少虡剑来到浑源提供了可能性 。
另外 , 因为吴越宝剑名满天下 , 各国也纷纷效仿铸造吴越系青铜剑 , 这把宝剑或许也是晋地匠人们仿作之器 。
少虡剑的来源成迷 , 它的主人是谁 , 我们也无从得知 。 这些谜团本有机会可以解开 , 但是因为少虡剑未能经过科学发掘出土 , 而使得很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丢失在盲目的刨掘中 。 与少虡剑一起出土的其他青铜器的命运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 叫作「浑源彝器」 。
浑源之殇
1923年 , 山西浑源李峪村的村民高凤章在地里干农活时 , 偶然刨出了一件铜器 , 他继续挖掘 , 越挖越多 , 最后他用箩筐将这些带着土的铜器挑回家中 。 听闻挖到宝物的消息 , 其他村民们也纷纷跑到出土地 , 肆意挖掘起来 。 更多的青铜器陆续出土 , 但更多的铜器在胡乱挖掘和争夺中变成碎片 。
这些出土的青铜器 , 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浑源彝器」 , 彝器是古人对青铜器的通称 。 李峪村出土宝物的消息不胫而走 , 随之赶到的外国古董商买走了一部分 , 闻讯而来的地方官员收缴了一部分 , 还有一些金器(如金剑、金盔等)被村民偷偷融化卖掉 , 以避免被官府收缴 。 而因粗暴挖掘被破坏的青铜器碎片 , 想必更难计数 。
当然 , 最让人痛心的是 , 因为不是经过科学发掘出土 , 这些器物的地层学信息和更多历史信息也湮没在黄土中 , 我们无法得知浑源彝器是出自于窖藏还是墓葬 , 主人是谁 , 它们为何会出现在李峪这个小村庄中 。
本文图片
商承祚先生于1936年出版了《浑源彝器图》 , 这本书收录了李峪村出土的数十件青铜器的基本情况和照片、拓片等图像资料 。 (图源网络)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 , 幸存下来的浑源彝器也四散各处 , 古董商们转手倒卖 , 贪婪的县府也将收缴而来的铜器公开拍卖 。 于是这批古物流向了各家古玩店中 , 又渐渐流落到海外 。 所幸当时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古物的价值 , 他们绘制线图 , 拍摄照片 , 印刷图录 , 为之著说 , 因此我们尚可知道这批浑源彝器的大概情况 , 为后续的研究与考证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
其中有12件青铜器为民国著名文物贩子卢芹斋所得 , 藏于北平 , 在1948年时准备取道上海偷运出国 , 后在海关与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 , 这批国宝终于被留在了国内 。 上海解放后 , 这些青铜器调拨到后来成立的上海博物馆中收藏展出 , 其中一件后来调拨到了国博 。
- 王刚|王刚“误砸”2亿真古董,被收藏者送上法庭,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 农家书屋|娄山关上的“农家书屋”:传承红色文化新空间
- |寻找和田玉里面的“红玉”,绚丽多彩,倍受欢迎!
- hr|大学生求职遭HR辱骂,直言“垃圾终归是垃圾”,当事人进一步回应
- 啃老族|研究生毕业工资仅3000?新型“啃老族”出现,毕业脱离不了舒适圈
- 教师|女生最想嫁的“男生职业”,公务员都未上榜,榜首才是女生的最爱
- 翡翠|5000拿下的原石一刀切出“帝王裂”,货主在细看之后嘴角竟泛起微笑
- 寺庙|一张红牌引发的“血案”,为何又是中国足坛?我们真的职业吗?
- 招聘|“因为灰色强奸,我陷入了抑郁”「灰色强奸」,可怕在哪儿?
- 求职|27岁的宝妈求职被拒,映射出的是年龄歧视,还是“宝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