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君|正午阳光的「演员法则」:熟人、活好、钱少( 三 )


现实社会中 , 有很多人在公考(公务员考试)这条路上 , 用尽全力 , 只求上岸 。 而在影视行业 , 也流行着一套说法 , 很多演员以能拍到正午阳光的戏 , 为职业荣光 。
不少艺人团队的工作人员证实了这一说法 。 在他们看来 , 自家艺人要是能去演正午阳光的戏 , 艺人演绎生涯从此就多了一块厚重地垫脚石 。 一来磨炼演技 , 修炼内功 , 学习艺德;二来 , 下次再推其他剧组的时候 , 机会和概率也会增加不少 。
那么问题来了 , 什么样的演员更容易得到正午的青睐呢?
tFrMB+7VwiBW2HbD2hOnH4Oylp5XkEFU02xxwWF968ls3lec1RSO+o8hXyhzqqhLU5tiL5sVTtrIeyyDpPx3sEe+mM8Hn1MXsvnuLyjFGuo=
(左起制片人侯鸿亮、 导演孔笙)
答案侯鸿亮、孔笙等正午代言人们 , 每一次的对外回答都是 , 适合角色 。 但这么多年 , 总结下来 , 正午阳光的「演员法则」 , 就是六个字:熟人、活好、钱少 。
熟人自不必多说 。 上文提及的多位正午剧集常客 , 都是很早就和孔笙等人有过合作的老熟人 , 且一用就用多年 , 很多次 。 活好 , 表演扎实 , 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正午剧集质量有所保障的重要维度 。 钱少 , 据侯鸿亮自己描述 , 一般正午阳光的项目 , 演员的片酬控制在30—50% , 合理的区间 。 去年采访中 , 他还证实了演员自降片酬 , 接演正午阳光戏的说法 。
扎实的剧本、过硬的制作班底、潜心创作的态度让正午阳光 , 实现演员自由 , 同时 , 也让演员们成为演员 。
正午阳光「内卷」危机?
正午阳光会选会用演员 , 这是不争的事实 。
盘点不难发现 , 许多这两年陆续被大众熟知的演员 , 其实在此之前 , 就曾被正午阳光挖掘到了 。 又或者 , 因为正午的剧 , 被看到、被认可 。 有道是应了那句:一卷风云琅琊榜 , 囊尽天下奇英才 。
譬如:朱一龙 , 拍摄《知否》前 , 他还没有走红;丁禹兮 , 其实也有参演《清平乐》;胡歌 , 凭借《琅琊榜》 , 和他车祸事故之后人生一样 , 演员生涯也二度重生 。
刘奕君|正午阳光的「演员法则」:熟人、活好、钱少
文章图片

和大部分影视制作公司一样 , 一开始 , 正午阳光也有专门的艺人经纪业务 。 2017年9月5日 , 正午阳光正是宣布 , 取消艺人经纪部 , 王凯等艺人将和其不再有艺人从属经纪合约 。
后来的采访中 , 侯鸿亮有对此作出回应:「有艺人经纪时 , 大家相处时间长了 , 就会有选择的情感障碍 , 但在开放的市场我们就可以自由选择 , 没有远近亲疏之分 , 就是看合适 。 再就是 , 他们还是想潜心搞制作 , 艺人经纪 , 不见得能做好 。 」
剧sir认为 , 一定程度上来说 , 这是正午的一次自救行为 。 固定地、熟悉地创作班底 , 诚如侯鸿亮所言 , 大家审美一致、态度一致 , 好处在于 , 配合默契 , 呈现的作品不差 。 但与此同时 , 背后映射出的问题是:如何让固定不演变为固化 , 熟悉不演变为人情 , 以及如何继续创新 , 基于时代、用户审美的创新 。 套用之前的网络热词:正午阳光有陷入「内卷」的风险 , 演员只是其中一环 。
他们当然意识到这个问题 。 近两年 , 正午开放尝试合作新编剧、新团队 , 打流量+老戏骨的演员组合拳、探索新题材 , 短剧模式等 , 都是在做调整和规避 。 至于结果 , 当然有在往前 , 且他们一直领先 , 但对于正午阳光来说 , 真正的对手是自己 。
不可置否 , 在用影像记录时代、匠心打造品质剧集、挖掘好演员、塑造经典角色的这条路上 , 正午阳光一直没有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