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那么它怎么是官吏们专有的呢?只有在明代,乌沙帽才被定为官帽—— “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 , 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明史·舆服三》)因为乌纱帽成为官帽,在明清以来的诗词、歌曲、戏剧、小说中便常常出现满身官气的乌纱帽: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郑板桥集》因此,虽然清朝之后就废弃了乌纱帽,但它仍然以汉民族的语言形式深深地留在群众的印记之中 。
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 。——冯惟敏《清江引·八不用》
有你时皂盖乌纱,有你时爵禄崇,有你时功名大 。——薛论道《沉醉东风·题钱》
综上可以看出,乌纱帽作为官帽,只限于明朝,不包括其它朝代 。但是 , 我们常常在一些文学作品里发现 , 明朝之前的人物,却把乌纱帽当官帽,包公戏尤其多 。如《鲁斋郎》中就有“不爱乌纱只爱民”的台词 。这类台词,在近年的电影电视中也多次听到 。时人写古人,话语中免不了有后代人(包括现代人)的某些词汇用语,致使那些时代性较强的词语张冠李戴 。
文章插图
前文说王休仁创制的那种乌纱帽压根儿没作官帽,接着又说乌纱帽在明朝作官帽了 , 岂不是自相矛盾?不矛盾 。在明朝作官帽的乌纱帽与王休仁创制的乌纱帽同名不同宗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的《中国古代史常识》说得很清楚:“明代官制,皇帝穿龙袍,大臣戴由幞头演变而来的乌纱帽 。”关于幞头,《隋书·礼仪七》载:“庶人农夫常服,是袁绍幅巾 。用全幅皂而向后幞发,俗人谓之幞头 。”所谓袁绍幅巾,是指官渡大战中袁绍战败 , 慌乱地裹一幅皂巾而逃时的那种巾,就是唐国强扮演诸葛亮老版的《三国演义》中,处处可见这种巾 。可见,明朝的这种乌纱帽的先祖比王休仁的乌纱帽诞生还要早,在形制上两种乌纱帽也不同 。王休仁创制的乌纱帽只是一幅纱巾 , 戴时方在头上裹成一定的形状,所以不少诗文写这种乌纱帽时都用一个“裹”字 。而明朝的乌纱帽,其形制与唐宋的幞头相仿,前有半圆的顶 , 后脑部分有后山高起 , 两旁有展角,以“纱为表,而涂以漆”,漆胶硬之后,帽固定成形,可以自由戴脱 。大概正因为这两种帽式同名,使不少人误以为是同一种帽,因而把明朝乌纱帽的赫赫官威强加到了明之前,古代官员另一种乌纱帽身上了 。
啰里啰嗦这么多,条友们大概知道乌纱帽的历史和寓意了吧,如此,即便是熬夜写头条问答,内心也是十分高兴的 。
乌纱帽(black gauze cap),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 。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 , 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 , 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
经由古代绘画以及戏曲表演,人们形成了深深的印象: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 , 便是中国古代官员的经典风貌
【古代乌纱帽官职区分 戴乌纱帽的是什么官】尽管乌纱帽被指定作为官帽开始于明代,也结束于明代,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就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员的乌纱帽也换成了红缨帽,但它却在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21世纪 , 人们提到乌纱帽,还会将其与官员联系在一起,当官了叫做“戴了乌纱帽”,革职的叫做“摘掉乌纱帽”
- 古代士兵军功怎么计算 古代士兵怎么算军功
-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怎么死的
- 中国古代五大才女 中国古代十大才女是谁
- 古代犯人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
- 古代四大发明的来历 中国四大发明的由来
-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意思
- 古代有同性恋吗男
- 古代火药是怎么发明的 火药在古代的主要用途
- 四川江安发现宋明墓群 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古代形容女子长得漂亮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