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种种,范仲淹才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
宋代文坛中,苏轼苏辙兄弟都是响当当的风流人物 。那一年殿试结束,宋仁宗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今天朕发现了两个堪当宰相的人才啊 。可惜朕已经年老,只能留给子孙使用啦 。”宋仁宗对苏轼苏辙兄弟寄予厚望 。
可是,很奇怪,苏轼到死也没有当宰相,苏辙还行,当了个副宰相 。为什么呢?
在苏轼苏辙兄弟出名之前,其父苏洵曾经带着两兄弟去拜访朝中大佬张方平 。张方平一番询问 , 对两个孩子都非常满意,特意把二苏留在自己书房读书 。一天 , 张方平出了六道考题,让苏轼苏辙兄弟每道题目写一篇文章,张方平则退到屏风后仔细观察两人表现 。苏轼拿到考题后,奋笔疾书 , 苏辙则撑着脑袋在思考,对考题的出处苏辙拿不准 。苏辙实在想不出来,就问苏轼 。苏轼没有说话,只是把毛笔倒过来敲了敲桌子 , 意思说出自《管子》(传为春秋时管仲所著) 。苏辙还是有些疑惑,不过还是写完了那篇文章 。不久之后,苏辙完成了五篇,可是还有一道题目不知道出处,又问苏轼 。苏轼拿起笔来 , 在试卷上一划,竟把考题划掉,意思是没有出处,不必写了 。两兄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了五篇文章 。张方平阅卷,越看越喜欢 。第二天,张方平告诉苏洵说:“你那两个儿子都是天才啊 。大儿子聪敏过人很是可爱 , 小儿子谨慎持重——估计日后成就还是小儿子大些哦 。”原来 , 张方平给出的六道题目,一道极冷门,一道是他故意杜撰 。苏轼立刻就发现了,并且当即划掉,足以证明苏轼大才 。可是,苏轼蔑视规矩,不屑流俗的毛病也初露端倪 。多年之后,苏轼正是因为锋芒毕露得罪了朝中新党,被诬以诽谤君父非议新政的罪名,差点死在了狱中 。
写文章讲求不拘一格、不同流俗,可若是为人处世无视游戏规则,则必将受到众人的排挤 。苏轼如此 , 王安石也是如此 。
仁宗朝时,王安石担任知制诰,有一年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在皇宫內苑举行的钓鱼筵 。宋仁宗和诸位宰臣公卿围着池水团团而坐 。宦官把盛满鱼饵的金碟放在几案上 。宋仁宗遍观群臣,忽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别的所有大臣都在专心钓鱼,可是王安石手中虽然拿着钓竿,可是嘴里却不停的吃着什么东西 。宋仁宗仔细一看,王安石竟然是在吃鱼饵 。那一年是王安石第一次参加钓鱼筵,莫非王安石乡巴佬不认识鱼饵是鱼饵?宋仁宗看着王安石一粒又一粒 , 竟然把满满一碟子鱼饵全部都吃掉了 。第二天,宋仁宗告诉宰相 , 说:“王安石乃是一个虚伪狡诈之徒!”宰相问皇帝为何如此说 。宋仁宗说:“若是偶然误吃了一粒鱼饵 , 那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凡人只要吃了一粒,就会发觉味道不对,而停止食用 。可是王安石竟然把一碟子鱼饵全部吃光了 。这等事情,完全悖乎人情嘛!”后来 , 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宣扬变法 , 宋仁宗弃置不用,源头大约就在于此 。
站在王安石的立场来看 , 王安石吃鱼饵绝非什么虚伪做作 。王安石酷爱学术,当时或许是陷入沉思因此吃了鱼饵也浑然不觉 。多年之后王安石也拿馒头蘸墨汁吃了一顿早餐 。可是,宋仁宗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即便王安石是在思考问题 , 也足见王安石完全沉湎自我,不懂得顾及场合,顾及周围人的眼光,顾及多数人的利益 。此后新政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
- 形容心里生机的成语
- 形容女孩子特别着急的成语
- 形容他人有智慧的成语
- 形容孩子要从小教育的成语
- 形容一丝痕迹的成语
- 形容不知如何是好没有办法的成语
- 形容人男人老了的成语
- 形容恩爱深厚的成语
- 形容提倡文明的成语
- 形容爆竹声响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