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顺治出家迷雾:顺治皇帝是死了还是出家了( 二 )


也许,这时候的顺治帝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对佛的真正虔诚,他突发奇想:自己也要有个正式的佛家弟子法号 。
顺治十六年(1659),顺治帝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佛的那颗仰慕已久的心,于是就请玉林琇和尚为自己起法名 。
玉林琇和尚哪里敢做这种天下大不敬的事情?但这时候的顺治帝决心已下,固执地坚持,不仅声称这种做法是自愿的,而且还提出“要用些丑点的字眼” 。玉林琇和尚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遵旨,写了10余个字,供顺治帝选择 。顺治帝选择了“痴”字,认为只有这个字,才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佛教的一片痴情真心 。按照佛教中龙池祖法派行辈规则,号在前,名在后,普通只称名号,玉林琇应称为玉林通琇和尚 。“通”是玉林琇的行辈,而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均用“行”字,按照这种规则,顺治帝的法名被称为“行痴”,法号“痴道人” 。自此,顺治帝在与玉林琇和尚一起禅佛时,自称弟子福临;与玉林琇弟子之间则称师兄师弟 。玉林琇和尚为了安抚顺治帝,则称他为“佛心天子” 。为此,顺治帝还刻有 “尘隐道人”、“痴道人”、“懒翁”等称号的印章 。
顺治十六年(1659),虽然顺治帝与僧侣之间的禅佛活动相当频繁,但作为九五之尊的顺治帝,当时其弟子身份还仅限于佛门 。
【解密顺治出家迷雾:顺治皇帝是死了还是出家了】佛法的教义、僧侣的禅佛,对顺治帝的影响的确很深,也许佛法的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观念,正好能填补性格焦躁、粗暴的顺治帝的空虚的内心,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 。
顺治帝信奉佛教如此痴迷,是有历史根源的,那是他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环境和心理、身体的需要 。由此看来,顺治帝最终剃光头出家受戒,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
顺治十七年(1660),对顺治帝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一个爱妃死了,顺治帝就哭死闹活地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庄皇后也劝说无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来奉劝,依旧无济于事 。结果,整个皇宫被闹了个底朝天 。对于这样一个胡搅蛮缠的皇帝,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孝庄皇后实在没有了办法,只好派很多人昼夜看守他 , 不让他自杀 。或许是佛教的心法发挥了作用 , 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之后,顺治帝也渐渐地冷静了下来 。但看破了红尘的顺治帝,在心里下定了决心: 披缁山林,孑身修道,不再与俗人相混,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主意已定,顺治帝就开始了有预谋的准备 , 既然皇太后看得紧 , 不能随意出宫,那么顺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的茆溪森和尚 。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在辈分上还是顺治帝的师兄 。同年十月中旬,顺治帝终于把茆溪森和尚请进了西苑(今中南海),逼他为自己剃度,在万善殿履行了净发仪式 , 算是初步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和尚 。
这次,顺治帝的决心是很大的:既然不能死,那我就出家当和尚 。眼前的事实令孝庄皇后大为恼火,但又无可奈何 。不过,作为大清国的一代女政治家、女豪杰,孝庄皇后心生一计,想到了围魏救赵的办法 。她派人找来了茆溪森和尚的老师 , 也就是顺治帝的本师玉林琇和尚 。当玉林琇和尚匆匆赶到皇宫里,见到顺治帝果然成了光头和尚,震惊惶恐之下,得知是自己的徒弟茆溪森和尚给皇帝净的发 。他不敢对顺治帝发怒,但对自己的徒弟却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取来干柴,当场要把茆溪森和尚烧死 。遇到了皇帝当和尚的差事,茆溪森和尚真是倒霉透顶 , 这就应了那句话,茶壶煮饺子,一肚子苦话却倒不出来 。顺治帝看着自己师兄,那么大岁数的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却因为为自己剃度就要被烧死 , 真的太残忍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顺治帝只得表示自己愿意蓄发还俗,不出家了,求玉林琇和尚放过自己的师兄 。玉林琇和尚借坡下驴,孝庄皇后也是见好就收,放过了茆溪森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