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一声20年不曾沉寂的警钟( 二 )


但在电影中 ,
是的 , 她成功了 , 就像她对那些娱乐版面的同事挑衅的那样:
她自己的报道就有价值吗?
如果说群众的注意力和舆论响应程度就能决定一篇报道的价值 , 那么盛世太平时也难怪娱记们会长年占据第一版面 。
注意力|《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一声20年不曾沉寂的警钟
文章图片

这一情节看似讴歌人性 , 实则颇显生硬 。
尝过人血馒头味道 , 还会吃素吗?体会到"擦边球"带来的快感后 , 真的可以立地成佛吗?现实中 , 很难看到几个"回头是岸"的个例 , 也许是导演不得已
给人性一点光辉、给黑暗撬开裂隙

随波逐流的人民群众
你所看到的 , 永远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人们对负面新闻的注意力 , 往往更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

整部电影似乎刻意回避了群众的反应 , 也几乎找不到对百姓的任何特写 。
然而作为一份子的我们 , 不能忽视个中含义 。
报纸畅销的原因是什么?是有人买、有人看 。
不负责报道的背后 , 每个投放注意力的人都是推手 。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
不是大众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 我也从不站在上帝视角去批判自己身处的这个群体 。 因为我们接收到的讯息就是这样的 , 是
社会各界力量传递出的碎片构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信息茧房 , 让人深陷其中 , 无法触碰真相 。
不是愚民 , 也不是乌合之众 。
"旁观者清"是一种幸运 , 而不是一种能力 。
注意力|《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一声20年不曾沉寂的警钟
文章图片

但在电影中 , 无论是立案调查的时候还是水落石出的时候 , 观众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没人朝理查德扔过白菜叶、臭鸡蛋 , 也没人在尘埃落定后给他献上一捧鲜花 。
88天 , 是整件事的周期 , 也是电影的故事长度 。
谁是下一个理查德?
电影中最后的审讯中 , 理查德质问FBI探员:
"你们拿不出证据 , 却要欲加之罪 。 下一次再有人遇到这种事 , 只会悄悄走开 , 只因不想成为下一个我 。 "
但或许他更该质问的不是FBI , 而是每一个人 。 每一个在好人被诬陷时 , 曾伸手指责、破口大骂的人;每一个在不了解事情始末就妄下定论的人;每一个被人牵着鼻子走不算还要助纣为虐的人 。
注意力|《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一声20年不曾沉寂的警钟
文章图片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 即便真相迟到 , 至少不曾错杀 。
相信国家的普通份子——理查德朱维尔
信仰崩塌后的重建 , 是更为冷静客观的爱国情怀
在电影之外的现实中 , 很少见到如此轴且如此对人人怀疑的东西深信不疑的人 。 “
是英雄还是狗熊 , 谁掌握话语权谁说了算”
的事实一览无余 , 他还执着地相信这一切只是一场误会 。 直到自己的母亲、家庭深受其绕 , 自己的朋友三番五次地告诉他:
"外面那群人 , 每一个都想生吞活剥了你 。 "
他才意识到 , 自己曾经所信仰的一切都悄然崩塌了 。 说从不存在过 , 也许更合适 。 但
这恰恰是理查德这一人物形象最动人之所在——始终在对正义对权力机构抱有希望 。
哪怕他们一家子的这段经历 , 就像千百惠上的记号笔一样 , 难以祛除甚至可能永远存在烙印 , 但他仍然相信自己是个例 。